绿会党建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世界浩瀚宽广,科学家的无限探索与有限链接 ——参加中国科协学习科学学精神系列讲座有感
2022/4/18 10:15:00 本站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大诗人苏轼曾写过《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从文学层面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让苏轼感慨的,是生命短暂,人生的意义又到底为何。诗歌之所以千古流传,与该诗通过直观感慨、诘问方式所展现出来具象生命个体的短暂有限,与飘渺虚忽、变化无踪人生意义间的冲突与巨大张力不无相关,古今同理。

 

而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发达、信息流无所不在,地球村早已成为一个事实,人类可以触及的探索领域已是无限宽广,当然挑战与考验也前所未有。那么,当下的科学家或者科研人员在思考或面对人生意义的拷问、以及在现实理想的追求中,又该如何平衡其内在的“无限”与“有限”呢?

 

今年4月初,在参加学习科学家精神系列讲座中,个人印象深刻的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的郭永怀先生、被尊称为“共和国的机械工程师”的沈鸿先生,他们都以自己在科研战线奋斗一生的经历,为今天的科研工作者回答了关于“无限”与“有限”的关系。

 

ad2150b3887f801eda4e2103f1b06416.png


这两位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专业学科完全不同,但在对科学探索上所做的“无限”努力,却是殊途同归。

 

祖籍山东荣成的郭永怀先生,是庚子赔款的留美学生,从事的是力学方面研究,1945年获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50-60年代,郭先生回国后,在中科院力学所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方面的研究,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郭先生及其研究团队在力学领域、在我国核弹和导弹研制的科学领域,他们在做的,就是在各种条件限制下,无限探索、无限接近科学本质,寻求解决各种“卡脖子”难题的钥匙。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前辈沈鸿先生,出生于浙江海宁,在他七岁时,曾在本镇“米业小学”读过四年书。这四年的小学教育,便是沈先生一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全部。某种意义上讲,小学毕业,便是他的最高学历。1931年,在上海打工的沈先生,筹资开办了一家五金厂,从此与机构制造结缘。抗战时期,沈先生辗转去到了延安,然后从延安时期的枪炮制造、医疗器械、制药设备制造等,一直钻研奋斗至新中国建立后,为国家开创性研制出万吨水压机、以及辊宽2800毫米铝板热轧机等为代表的“九大设备”,以之奠定新中国机械产业的基础。

 

可以说,这两位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能够在相关科研领域硬生生闯出一片新天地、取得全球瞩目成绩,与他们一生自始至终保持着的勤奋自学、百折不挠、一心为国、自主研发的科研精神密不可分。

 

那么,这两位当之无愧可以入选新中国科研中国科研奠基人的科学家,他们有“局限性”吗?“有限”又是什么?同样在这次科学家精神讲座中所呈现的细节,一样令人感佩。

 

1968年12月5日,因为相关科研数据亟待修订,郭永怀先生和他的警卫员连夜赶回北京,不幸快到达机场时,飞机却突然失事。在事后的搜救现场,人们发现郭先生和警卫员两人紧紧抱在一起,人牺牲了,而俩人身体中间珍贵的数据资料却完好无损。关于郭永怀先生另一个小的细节是:在他唯一的女儿下乡插队时,他希望为女儿买一双鞋子寄过去,进到鞋店时,却发现根本不记得女儿穿多大的鞋码,他只好满怀歉疚给女儿写了一封信解释。而买鞋一事,直到他去世亦未能完成。而沈鸿先生的一生,几乎全部投入到了机械工业的研究中,尚未见到他有其他兴趣爱好的记载,后来的出书办学,亦是如此,对名利甚少关心。

 

这样的细节,朴实无华地呈现了这些伟大科学家日常生活中的“不完美”、“局限性”,或是对亲人的关照不周、或是对名利的淡泊等,但这样的“不足”,恰恰是他们一生为国投身科研的真实写照,好比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即无论生活在怎样的时代,柴米油盐的生活自身内容总那么繁杂忙碌、研究的领域或方向从来丰富多元,而他们在选择了为国家、为民族崛起而奋斗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后,就至此再无它顾、孤勇直往,在科学求索的路上无限行进,直至生命终点。可以说,在他们的人生坐标里,除了自有领域的无限探索,对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与关系倒是有限链接了。


文/gone 审/danny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