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社会组织如何促民意进“两会”?周晋峰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分享做法与经验
2020/6/3 20:28:00 中国环境

编者按:如何让公众关注的热点、生态环保领域的问题与难点,在“两会”上得到体现?“就是要把群众的呼声,结合专家的指导,再加上实地的走访,整合到一起,凝结多方智慧,这也是社会组织不断学习、更加专业化的过程。”周晋峰如是说。


为此,中国绿发会自2015年起,开始搭建两会议案、提案建议会平台,通过发挥自身平台的力量,广泛联系专家、志愿者、社会公众等力量,集人民的智慧参与政策倡导与谏言,服务代表委员关注与调研,并最终对政府决策形成影响。


微信图片_20190116170244.jpg

绿会2019两会建议会召开:多位委员参加,70多份建议汇总


2016年至今,社会组织中国绿发会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两会提案议案建议近200份,据初步统计,2020年中国绿发会所收集到的各项建议,已有14份获得代表委员认可并提交,且已有委员提交的提案收到相关办理机构的积极反馈。


按/Wendy 审/Tammy 编/Angel




微信图片_20200603195143..jpg


原标题:

NGO搭建平台携手代表委员促民意进两会



今年的两会“姗姗来迟”,可代表委员建言献策的热情依然不减。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持续关注环保,今年,他提出4项生态环保相关提案,其中两项跟环境信息公开有关,是对历年提案的深入追踪。


持续地关注,才有最终的推动,在万捷委员等人的持续努力下,企业环境信息公开通过立法逐渐迈入法制化和系统化轨道。


“因为有一批专业的队伍常年开展实践和研究分析,最后形成了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提案”,万捷委员曾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表达,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环保组织和公益机构,就是万捷委员所提到“智囊团”中的一个。


“反复地沟通交流,亲身参与调研讨论,万捷委员深入了解污染源信息公开对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行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并连续8年通过针对性的提案关注这个关键议题,促进中国环境信息公开在近年取得突破性进展。”马军说。


如今,环保组织参与两会的途径和平台在拓宽,形式和手段日益丰富,携手委员代表,越来越多的民意呼声走进两会。


微信图片_20200602161511..jpg


承载期待,传递声音,公众关注凝结成两会建议


“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事关生态延续、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大事。”在今年两会上,来自上海代表团的全国人大代表陈晶莹提交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议案。


补足短板和弱项,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政协委员宋青、全国人大代表李宗胜等,也都把目光聚焦在野生动物保护话题上。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更多人意识到,“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攸关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发展,这其中,离不开环保组织的奔走疾呼,也离不开代表委员的热切关注和提前介入。


早在1月24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吕植教授等学者和专家就联名发出禁食野生动物的呼吁,随后,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迅速行动,他们联合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服务和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环境报社,共同发起一份倡导性的建议书,核心就指向法律层面的“野保法”修法。


10家环保公益机构很快形成一个包含不同视角和各具多样能力的法律研判团队,开始跨机构联合性工作。他们联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全国人大环资委提交了修法建议,强调以保护为目的,纳入“公共安全”目标中,并扩大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禁止野生动物的食用和贸易。


这期间,阿拉善SEE基金会也提交了一份全面的立法建议书。大家各尽所长,为推动修法贡献力量。


作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章程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蔡学恩近年来一直与环保组织保持着专业上的合作和研究关系。3月6日,自然之友与阿拉善SEE公益机构,在新浪微博上联合举办了“我为野保法修法添砖加瓦”微访谈,受邀参与访谈的蔡学恩在线上与网友积极互动,回答网友提问。


“一方面蔡学恩代表很关注野保法这件事情,另一方面,他能从微访谈中,了解到公众的建议和想法,其实是一个聆听基层声音的过程。”自然之友法律与政策倡导专员王鑫一这样对记者说。


这场微访谈,最终话题浏览量高达1500万,参与讨论留言的就有2万多人。


同样关注动物,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国鼎律师事务所主任朱列玉计划提交一份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虐待动物法》的议案,建议从法律层面对虐待动物行为进行有效制约与引导,制定反虐待动物法。


而在两会前,由志愿者自发在网络上发起征集100万人支持出台《反虐待动物法》的联署活动,在短短3天之内,征得超100万人次的网上签名支持。


对于这项与生物伦理密切相关的倡议与征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生物与科学伦理工作委员会在前期给予了大力支持。


“来自全国的反虐待动物立法志愿者曾积极参与相关立法呼吁,这一举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两会上有所体现,由此可见,公众的关注也是代表委员的思考,这些民间的呼声,得到了回应。” 中国绿发会秘书长周晋峰对记者说。


微信图片_20200602161521..jpg


搭建平台,提升能力,环保议题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中国绿发会去年年底,便积极邀请各界人士为2020两会建言献策。他们将征集到的42份建议在绿会融媒体平台宣传发布,内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司法类、绿色发展等领域。


“往年,我们都会在两会召开前组织线下建议会,邀请提案建议人与政协委员进行研究讨论。但今年受疫情影响,我们通过线上汇总形式进行展示,线上邀请委员参与讨论。”周晋峰介绍,根据目前收到的反馈情况,有14份建议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的认可提交,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相关法律完善等多个方面。”


2016年至今,中国绿发会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两会提案议案建议近200份。数量逐年增长,领域不断拓宽,这背后,是环保组织和热心公众积极推动生态环境议题,并通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相关建议反映给决策部门的努力。


“代表委员的日常工作非常忙碌,他们想要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社会组织可以发挥巨大的支持作用。”曾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周晋峰,如今身在环保组织机构中,对此感触更深。


代表民意、回应关切的前提是对民意的广泛征集,不同层面的声音通过环保组织汇集在一起,聚合强大的正能量,也搭建了开放的平台。“就是要把群众的呼声,结合专家的指导,再加上实地的走访,整合到一起,凝结多方智慧,这也是社会组织不断学习、更加专业化的过程。”周晋峰说。


在自然之友看来,搭建平台、提升能力,是近年来参与两会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除了把本身日常涉及到政策倡导的一部分内容融入两会建议中,自然之友更多的工作是在做“桥梁和纽带”。


“就具体的环保议题,连接代表委员与开展相关研究的环保组织,以及热心的公众与志愿者,多方对接,共同研讨,共同推进。”王鑫一表示,这个过程中,自然之友也看到,很多成长中的环保机构,他们调研、监督在一线,但往往停留在具体工作上,“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培训,设立工作坊,提升他们的能力,鼓励他们往前端走一走,协助他们参与立法或决策工作。”


变化还体现在渠道和参与形式上,跨组织间的合作越来越多,议题的持续性和深度广度都在不断延伸。“一些议题不再仅局限于两会期间,其实是持续贯穿全年的,我们与代表委员一起走访调研,调动更广泛的参与。”王鑫一说。


而对于那些没有最终走上两会的议题,“也不能忽视,更不能浪费公众的参与热情。”中国绿发会征集来的公众建议会在两会前后陆续整理发表,抑或是通过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建议函等方式,不断推进环保建议的落实。


“对于群众关注的、关心的,我们就要去跟进、推动,几年下来,一个最大的感受是,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幸福感越来越强了。”周晋峰表示。


推动立法,影响决策,广泛动员公众参与


在实践中,环保社会组织凭借自身的平台,充分联络社会力量,有效参与了政策倡导工作,并最终影响决策。


如自然之友开展了一系列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调研、土壤污染类公益诉讼个案梳理和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研讨活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提交了立法意见和建议;编制了相关立法调研报告,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立法机关及原环境保护部。


最终,正式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采纳了自然之友提出的包括细化污染者担责制度等十余条立法意见。


“这无疑是推动科学立法的典型案例,深化了政府和环保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自然之友的王鑫一对记者表示,环保组织以不同的视角参与,更充分地代表社会公共利益。


社会组织参政议政、参与决策,也让参与其中的人备受鼓舞。“我们的积极性更高了,现在也有两会代表委员主动联系我们,了解环境热点。从政府层面而言,也在更积极地回应社会关注焦点,主动担责,对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采访中,周晋峰如是说。


在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看来,环保组织的专业化优势日益凸显,就某一个议题持续关注、层层推进,更能高效精准地解决某一类环境问题。


如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携手万捷委员,8年都聚焦在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呼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管力度,“年年都在提,每年的侧重点不同,但都在往前推进。”


如今,信息公开日益透明,公开范围不断扩大,并走向规范化,在此基础上,环保组织通过绿色供应链、绿色金融、公众参与等方式,撬动了一批大型企业与社会组织建立良性沟通。


在当前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双重压力下,恢复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无疑是今年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与万捷委员更关注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促进疫后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精准决策和有效的管理,有助于市场探索和创新相应的环境治理机制协助治污,更广泛激发公众参与监督排污的范围,倒逼企业治污减排。”


马军表示,环保组织在“穿针引线”,利用自身优势,为各方建立信任架设了桥梁;同时,环保组织也受惠于这些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今后的路更宽了”。


采访的尾声,几家环保组织也流露出共同的期许,那就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空间还非常广阔,从污染监督,到良性互动,再到正向推动,环境保护还需形成合力。未来,这些环保组织将继续与代表委员一起,推动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共同守护美丽中国的愿景早日实现。


原文链接:

https://res.cenews.com.cn/h5/news.html?id=7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