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汤敏:建议创新机制鼓励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大家e起开两会
2018/3/4 22:46: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城乡平衡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期下中国社会的最迫切需求,也引起了党和国家空前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 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把它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六大内容之一。

近十年来,大量作为传统乡土文化载体的传统村落正以惊人的速度在逐渐消失。在中国数千年的农业社会和 农耕文明史中,家庭、家族、宗族、氏族构成传统村落,并通过血缘纽带传承文化。截至目前,住建部正式公布了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共计4153处;但相比之下, 根据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资料,从2014年底到2016年底,仅仅两年时间,自然村数量即减少了90,000个,在消失的村落中,其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 风貌的传统村落,即使在现存的村落中,亦有70%以上的传统建筑处于荒废、失修的状态,整体面貌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目前的乡村中,村民的精神状态亦需要重振。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村民的精神生活却未能得到引导和满足。逢年过节最受欢迎的娱乐是聚众赌博、亲朋好友见面互道升官发财、村霸尚在、章法全无、人心涣散,精神信仰丧失的地方文化糟粕乘虚而入,值得警惕。在许多地区,经济贫困只是表象,更有深层次的文化贫困。村民凝聚力与荣誉感丧失,导致民心涣散发展乏力。

乡村需要重振,文化需要先行。在扶持经济的同时,同步扶持文化和凝聚力建设,才能全面的保障后续发展的内生持续动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建议如下:

一、建立“村庄历史文化保护活化区”制度

一座村庄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少则数百年,多则上千年的历史。在乡村振兴和乡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第一紧要的事情就应该是梳理村庄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遗迹,以避免在发展进程中被破坏。

自古以来,文脉兴则乡村兴,崇文重教是乡村最大的共识,乡村中存在着多种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建筑,比如祠堂、书院、文峰塔、庙宇、合院等等,构成了村庄最宝贵的文化自豪与文化凝聚。

在村庄规划设计之初,明确最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划入保护活化区,建议每个村庄不少于500平米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城镇需要有历史文化保护区,乡村更需要将文化传承下去。这些划入保护区的范围,可以通过修缮成为村史馆、村庄图书馆、村庄礼堂等新功能。

建立“村庄历史文化保护活化区”制度,保护乡村物质文化空间,迫在眉睫。

二、鼓励组建乡村文教、慈善等理事会平台

在历史上,乡村最具吸引力的品质在于其邻里间、家族内互帮互助的人情味,这些人情味通过乡村多种多样的社会组织来保障。比如义学义田制度,就是村庄内部支持文化教育、救助扶贫的慈善制度,老年会就是帮助老人养老、老人组织村庄文化祭祀类活动的社会组织。

当前绝大多数乡村都有不少人才进入了城市,这些人才均有回报家乡的动力但苦于缺乏合适的实施载体,一旦搭建了合适的文教、慈善社团等平台,这些人才即有合法 合规的用武之地。一方面帮助村庄解决社会问题,比如兴建乡村图书馆、资助困难学生、老年食堂、老年文艺社之类,另一方面重塑村庄温暖有爱的人情社会。在互 帮互助的社会氛围中,乡村振兴就有更大的朋友圈和群众参与基础。

鼓励组建乡村文教、慈善等理事会平台,重新点燃乡村内部互帮互助的社会网络。

三、倡导家族重修家谱

人之无谱,如同木之无根、水之无源,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励志史诗,也是其宗法规范。重修家谱是净化乡风,增强乡村凝聚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重修家谱的过程是家族一次充分沟通团结的过程,家谱修编完成后,将进一步延伸出家族内部互帮互助的社会机制、共同致富的项目合作、教育子嗣的族规祖训等等。

未来五年,力争鼓励每个家族都完成家谱重修,顺应重修族谱的社会共识,让家谱工程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得更充分。

倡导家族重修家谱,找回乡村重振的力量之源。

提案建议人:汤敏

汤敏,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07级景观专业校友,全国最大的古村落志愿者公益组织——“古村之友”的发起者和领导者,古村落志愿组织领域乃至互联网公益领域的先 锋带头人,推动各地方出台相关古村保护活化的政策法案。先后受聘成为民政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相关学术机构的专家委员,成为山西运城、梅州五华、山东邹城开展乡土文化复兴的专家顾问。

整理/绿宣  审/卡秋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