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面向“未来社区”发展,建议加快发展生态社区 | 两会建议
2023/2/23 12:33:00 本站

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或“绿会”)党委、党支部指导,中国绿发会主办,北京市大兴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协办的2023“两会”议/提案建议交流会在大家的共同期待中于2月10日胜利召开。吴道源、陈江山分享了“加快发展生态社区、面向“未来社区”发展,推动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化发展能力的建设”。分享内容如下:


2.png


【背景】


中国共产党20大报告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022年12月15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致辞再次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形态来共同推动绿色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治理,是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即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面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


【内容】


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需要更为持续地、更为广泛地、更为丰富地寻求生态文明发展的共识、建立生态文明发展的关联、形成生态文明发展的合作,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的社区。


一、加快推动“生态社区”的建设发展:


“社区”是构成社会发展的基础单位。① 传统意义的“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聚居人们所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现代社会数字化发展环境下,“社区”发展内涵早已突破了地域边界,现代“社区”意味着:面向未来,人们为谋求共同生存发展而相互关联并集聚于某一领域的社会群体,其具体发展形态包括但不限于:

聚集性的生活区域,如:居民小区、城市街区、乡村部落等;

社会性的机构组织,如:公司企业、公益机构、社会团体等;


现代社会“生态社区”基本特征体现为:面向未来,人们为谋求共同生存发展而集聚于践行“生态文明美好生活”发展理念的社会群体。


因此,“生态社区”,不仅是实现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单位、是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演进进程中社会组织化发展的基础形态,也是面向未来实现“未来社区”发展的重要基础形态。


推动“生态社区”的发展与建设,是动员全社会、推动社会生态文明实现高质量、专业化、体系化发展的社会发展基础。


二、推动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化发展能力的建设


当前,人类社会发展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在气候变暖、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全球性挑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危机,加快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发展战略。
但是,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则对人类社会传统的发展形态带来了新的挑战,即:社会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


【建议】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持续发展进程中,为能更高质量地、有效地加快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发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特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推动对“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构成要素、体系化发展进程以及阶段性关键性的目标或指标等开展面向现实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推动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组织形态、组织化发展及治理机制开展面向现实发展的基础性研究;

推动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以及各级社会治理责权利的界定,并加快形成高质量、专业化、可兑现、可追溯、可持续的并以相关法律为基础的社会法治框架。


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发挥宏观引领的作用:

可适时发布支持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投资白皮书

可适时发布企业生态文明社会责任指引白皮书

可适时发布生态文明发展合格公益机构资助白皮书


推动高质量公益发展(第三次分配)支持生态文明社会化发展:从政策、资金、规划、治理等多方面支持公益组织高质量、专业化、体系化、国际化发展,支持高质量公益机构更大程度参与社会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的能力建设、体系化建设和相关服务保障,支持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创新技术来加快实现公益发展(第三次分配)的高质量、专业化、体系化、国际化的发展。
推动省市政府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为基础拟定本省市域的生态文明发展专项规划、设置必要的发展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配置相关的发展资金、确立相关的发展目标、确定相关发展的重大实事工程、明晰相关的发展责任。


推动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主要的基础性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例如“生态社区”发展、“自然教育”推广普及等事关民生的实施项目列入省市级的“经济社会五年规划”,尤其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关键领域关键事项的发展要求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
推动把绿色发展做为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的核心脉络,持续探索和创造更为丰富的生态化发展经济价值,激发基层的社区、企业与社会组织中的每一位普通人为之做出努力和贡献。


推动以县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美好生活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体系化发展,逐步形成县域属地化人民“美好生活获得感”的发展评价指标;


推动“生态文明”的知识与教育实现全社会高质量、专业化、体系化以及全方位的普及与传播。


推动政府主管部门对包括“生态社区”发展在内的社会发展实践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指引、政策支持、服务保障。

(本文根据现场会议速记整理,仅供参考)


整理/阿西叶 审/Tammy 编/Cand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