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关于停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议
2023/2/15 10:22:00 本站

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或“绿会”)党委、党支部指导,中国绿发会主办,北京市大兴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协办的2023“两会”议/提案建议交流会在大家的共同期待中于2月10日胜利召开。杨晓红分享了“关于停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议”,分享内容如下:


1.png


【背景】


鄱阳湖建闸争议不断。2023年1月4日,该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送至生态环境部报批。是该建设项目动工建设前的最后一关。


2023年1月4日,生态环境部受理了全国包括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在内的7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审批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之日起60日内、收到环境影响报告表之日起30日内,要做出审批决定并通知项目建设单位。


鄱阳湖水利杻纽工程建设项目,因工程建设地点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口约27公里处,正好扼鄱阳湖与长江干流水体交换之咽喉,故该项目自2000年左右动议以来,一直备受全国乃至全球关注,被国内环保界冠以“争议最大的建设项目之一”。其争议的最核心问题是“工程该不该建?”,而不是“工程该怎么建”。


2.png



【建议】


鄱阳湖是目前长江最大的淡水湖,也是长江最为重要的大型通江湖泊之一,其生态地理位置高度敏感。建议审慎批复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理由如下:


1. 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整体上有违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原则,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及其生态影响论证不足。主要依据如下:

(1)工程建设的必要性论证不足。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不具备。以清华大学教授周建军为代表的科学家,通过专业论证认为:近些年鄱阳湖陆续出现的长时间秋旱现象,并没有导致鄱阳湖水情变化的基本规律发生改变,鄱阳湖作为长江具有过水性、吞吐性、季节性特征的湖泊水文属性,并未因秋旱产生实质性变化,不应该建设鄱阳湖水利工程,而建闸则将彻底改变鄱阳湖自然属性和独特的湿地环境。

(2)工程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论证不充分。鄱阳湖水利杻纽工程每年4-8月的丰水期江湖连通,9—3月枯水期调控,全年有7个月属于控闸状态,其工程无疑肢解了长江和鄱阳湖水域完整的生态系统。其工程方案将对鄱阳湖水质、水温、流速、以及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众多越冬水鸟、植物与植被等产生不可逆或不确定影响,江湖连通性被阻隔。同时由工程建设而引起的生态变量也是复杂的,目前工程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水生环境、主要的珍稀物种、以及江湖关系改变的综合效应研究等都还非常薄弱,不足以得出“工程建设生态影响小”、“生态影响风险总体可控”的结论。

以闸坝上行、下行的鱼道论证为例。环评报告论证,多依据数据模型和物理模型进行推演,国内尚不存在针对四大家鱼幼鱼上溯而建设成功的鱼道先例;鱼道通过闸坝的进出口高程分别为3-6米不等,其诱使鱼类过闸的概率偏小、且过闸后成体空中跌落、与水体碰撞易受伤。形体比常规鱼类大数十倍不止的江豚,要想通过鱼道就更不容易了,建闸后将直接影响闸址前后几十公里范围内的100余头江豚种群生存。更何况鄱阳湖与长江干流自由水体交流的时间受限、交流的生物量与能量,也远不止现环评影响报告书所罗列的江湖洄游类的四大家鱼、河海洄游的刀鲚、鲥鱼等少数鱼类。

(3)该项目环境影响损益计算明显缺项,计算公式不对等。目前的评价报告书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损益做分析时,只计算了环境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收益,却对因工程改变、损失的生态效益、以及因之引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投入、生态损失等完全不做计算,明显偏颇。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姜加虎等科学家此前也明确表示,水位人工控制方案没有得到足够的科学支持,论证不充分,不能贸然断定建闸后一定能解决问题,可能未知的风险和即将投入的运行费用更大。

(4)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汛影响论证不充分。该项目在对其所引发的长江中下游洪水防汛影响论证中,只列举了1954、1998年等少数年份洪水汛情对鄱阳湖闸坝及周边区域的影响,论证单薄,不能支撑对长江中下游防汛影响甚小的结论,尤其是没有考虑全球气候变化前提下的气候异常等变量及应对。

(5)现环评报告缺乏对公众关切问题的回应。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规定,对重大建设项目公众所关切问题,工程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书应一一予以回应和解释。在当下鄱阳湖水利杻纽建设工程面临诸多反对意见的情况下,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缺少相应的章节内容做出呼应。


2.该建设项目存在发展需求与解决方案不匹配、解题思路错误的问题。即针对江西省提出的鄱阳湖“长期秋旱”、“水资源不足以支撑长期发展”的需求,应该在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整体发展战略、长江全流域“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总体定位上去创新性寻求解决方案,尽可能小地干扰自然栖息地,而不是通过简单筑坝、去制造更多的问题和极大的生态风险。
具体表现为:

(1)鄱阳湖建设杻纽工程涉及鄱阳湖湖区及长江中下游众多生态敏感区,牵一发而动全身,而目前的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对该工程所带来的生态影响、与补救防范措施设计不足。该工程共涉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各种类型的国家自然级保护区19个,其中涉及长江重点鱼类保护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3个;各种类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6个,县级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仅湖区对候鸟迁徙产生直接影响的碟形湖达到102个、占到湖区总面积的22%。几乎没有哪一项建设工程,能对我国自然生态保护产生如此大范围、如此多生境与物种产生这样深刻的影响,在短期内基本很难系统理清其生态影响的方方面面,更不要说能准确地提出系统、全面针对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扰动或产生不利影响的应对措施。在论证不充分前提下动工,容易得不偿失。

(2)针对“长期秋旱”、(江西省)“水资源不足以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完全可以尝试通过调剂或综合调控现有的长江中上游、以及鄱阳湖五河上游水资源状况解决,而不必通过建闸、牺牲长江最大的自然淡水湖泊生态去留水、囤水,以支撑未来发展之需。

鄱阳湖流域面积16.2万平方公里,承纳五河来水,年径流量1499亿立方米,近些年的秋旱,并非根本改变鄱阳湖及江西省的富水状况。而长江流域目前已建成大型水库(总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300座,总调节库容1800亿立方米。同时鄱阳湖流域也相继建成各类蓄水工程24.2万座,总库容317.7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3座。从2012年起,长江流域开始实施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干支流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至今已有10年联合调度经验,在鄱阳湖秋枯严重年份,完全可以尝试通过长江水库群和赣、抚、修、信、饶等五水上游水库进行调度,而不必通过强行切断鄱阳湖与长江干流建闸的方式来解决。

此外,考虑到2021年施行的《长江保护法》要求落实对长江干流、重要支流、重要湖泊等控制断面的生态流量纳入日常调度,鄱阳湖上游五水及长江干流的水量水情,均在此要求落实范围之内。此项工作落实后,必将对鄱阳湖的水文变化、乃至长江中下游、全长江全流域的保护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鄱阳湖建闸的必要性将大大降低。


(3)还应警惕该工程建设项目的“示坏”效应。长江是水源丰富、水系众多、承纳众多流域来水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和人文文化。如果长江最大的淡水湖泊被切断江湖连通,其他中下游仅存的洞庭湖、太湖、巢湖等少数大型湖泊若也按此思路来囤水、截水,解决发展之需,让长江、哪怕只是其中下游成为一条直溜溜的排污沟,丧失其水源供应、生物资源供给、纳污等种种生态功能,也无疑是一大悲剧。


(本文根据现场会议速记整理,仅供参考)


整理/阿西叶 审/Tammy 编/Cand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