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绿会的多领域创新|从“中华保护地”和“绿大”的两个小细节说起
2017/10/17 13:58: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中国绿发会近三年来,开拓了很多业务,尤其以“中华保护地”和“绿大”的创新为典型。那么这两项工作的开展,都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故事,又有着怎样的发展路径呢?今天,通过和大家一起分享两个小故事来共同感受下绿会创新背后的意义。这两个故事一个来自绿会最基层的环保先锋,另一个来自绿会驻瑞士代表。

今年十一期间,央视播出了一个新节目反响很好,叫《绿水青山看中国》,绿会推荐了三位嘉 宾。其中一位是来自基层的环保先锋宋克明,是一位农民环保家,2016年,绿会聘请他做中国绿发会“中华大鸨保护地·长垣”主任。其实在此之前,宋克明是 想推进长垣县设立大鸨之乡,借此名气来转变人们的观念,推进大鸨保护。但动物之乡的设立不仅需要当地政府部门提交,且各项要求比较严格,比如年限的要求, 长垣并不达标。但大鸨保护不能等,也等不及。宋克明最终联系到绿会来帮忙。正是宋克明与大鸨的故事,促成了绿会首个由社会组织发起的保护体系——“中华保 护地”体系的创立,也让“中华大鸨保护地”在长垣落地,使大鸨保护在当地有了更稳固的支撑和抓手。现在,中华大鸨保护地已经在全国设立3个,形成了初步的 保护体系。


640.jpg

(2017年4月,绿会组织召开首届中华保护地年会,宋克明在会上发言)

同样是在今年的十一期间,绿会开拓的一个新平台——“中国绿发会大学生环保交流会”(简称“绿大”)在线开展。虽然首次“绿大”会议的召开正值假期,但场面火爆,来自全国各地近30所学校的大学生环保社团参与进来,把他们的项目推介给绿会,绿会择优支持。这个平台的搭建,最早始于志愿者的一个建议,在经过多次探讨和完善后,于十一期间正式亮相。虽然过程经历了诸多波折和困难,但学生们的环保热情超乎我们的想象。十一假后上班第一天,绿会驻瑞士代表、著名华人作家朱颂瑜女士积极联系并推动“绿大瑞士”工作开展,短短两天时间便将“绿大瑞士”组建的初具规模,汇集了20多位各领域的留学生参与进来。现在,绿会的一些国际环保交流活动也正在从中遴选合适的留学生参与。


641.jpg

( 2016年,朱颂瑜与绿会秘书长会面,交流生态环保话题,探讨相关工作开展)

不论是宋克明,还是朱颂瑜,都是绿会在环保之路上创新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前者属于以保护对象为核心、依赖人民群众力量且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中华保护地”体系。后者属于环保的未来——大学生志愿者的环保支持平台。这个体系和平台,是环保思想和环保创新的集合体,也环保行动和环保力量的发散体。它们如同一个枢纽一样,把分散在全国各地、四海内外的“点”,通过这个枢纽交汇、整合,再以聚合的力量发散出去,形成一个整体的“网”,让环保不再分兵作战,有“闭圈”限制。这种集合与发散是双向的、多层次的。比如:宋克明是“中华保护地”体系的一个点,通过他的聚合,又形成了一个环保小枢纽。像这样的环保小枢纽,绿会在全国已经有66个;朱颂瑜是“绿大”平台上的一个点,通过她的辐射和带动,绿会的“绿大欧洲”、“绿大美国”等已经提上日程。

这两项工作,凝聚了中国绿发会的环保思想和目的,那么绿会的思想和目的是什么?就是为环保领域所需要的方方面面工作,做好服务!

文/绿宣  审/卡秋  编/小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