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交流合作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周晋峰接受法国ARTE电视台采访,谈中国成为“绿色巨人”
2019/5/8 14:53: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2019年5月7日下午17:00,法国ARTE电视台电影导演Guillaume Pitron先生、Jean-Louis Pérez等一行4人,专程来到中国绿发会办公室对秘书长周晋峰进行了采访。以下是采访草稿,整理以飨食读者。实际回答以法国ARTE电视台播出为准。


1.中国作为绿色科技的引领者, 您是否能向我们提供一些数据? (风力发动机,太阳能电池板, 电动车和电池)它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 给中国带来了多少收入?


2009年,中国网1篇关于从“‘红色’到‘绿色’-中国要成绿色经济领导者”中明确提出疑问,中国能成为全球“绿色”冠军么?其中多数人表示质疑。但在这场绿色科技、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的竞争战中,中国已经通过系列措施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5年11月11日,人民网发布了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瑞典专家表示未来数年“中国将是世界绿色变革的引领者,特别是在绿色科技以及创新科技领域等”。这个言论目前已经得到了世界多国的认可。


2016年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最为显著的发展目标是绿色发展目标,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最重大的发展任务是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这包括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全面启动绿色发展重大工程,共计4类27项,预计总投资规模累计将达到几十万亿元。从这个意义上讲,“十三五”规划就是典型的绿色发展规划,成为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将引领并推动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成为世界绿色发展的创新者、引领者与先行者。


到了今天,中国已经走在世界绿色革命、绿色发展前沿,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之国。2005年~2014年期间,我国水电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3.6%提高至27.4%,风电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2.1%提高至30.7%,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1.3%提高至15.6%,到2020年上述比重还会大幅度提高。到2030年,中国将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电力来自于风力发电,如果进行能源行业的改革,这个数字可能会提高到近三分之一。来自中国的竞争正在迫使全世界调整生产模式。


绿色科技所带来的经济机遇将为国人提供数百万个就业机会。另外,在2010年,中国已经以475亿人民币(73亿美元)的投资额成为世界最大的智能电网市场。


中国的绿色追求在世界也留下越来越多的“绿色足迹”。能让长颈鹿“昂首通行”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油改电”的斯里兰卡科伦坡集装箱码头、光伏板下可以长草种瓜的巴基斯坦旁遮普太阳能电站……中国将共同保护地球的理念,落实到一个又一个中外合作项目中。中国的防沙治沙“药方”,为蒙古国治理荒漠化这一“地球癌症”带来希望;中国的节能改造项目,让哈萨克斯坦的奇姆肯特炼油厂焕发新生;中国的菌草种植技术,为中非共和国、斐济、老挝、莱索托等100多个国家创造了绿色就业机会。


2010年,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对各国绿色科技对本国就业影响做了分析,其中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巴西的1.928倍、美国的2.62倍,德国的4.19倍,西班牙的11.92倍等。


微信图片_20190508225540.png 

 

2. 对中国来说,为什么成为绿色领导者如此重要?


一是绿色发展是重大历史机遇:


上个世纪中叶,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与此同时,这种建立在传统工业化模式基础上的发展,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及相关社会问题,导致发展难以持续。这使得中国不断对现代化问题进行反思。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绿色发展的历史机遇。第一,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实力的大幅增强,人们的消费偏好也发生了变化,绿色市场迅速扩大。国家也有更大的实力推动绿色发展,并解决绿色转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在传统增长动能接近释放后,中国需要寻找新的动能和增长来源,以稳定实现现代化目标,而绿色增长则成为新的供给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第二,人类社会正从工业时代步入数字和生态文明时代,且大量绿色技术也正获得突破性进展。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划时代变化,诞生了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工业文明。目前,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工业时代进入互联网数字时代,发展内容和方式正在发生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数字时代同中国高铁时代的同时到来,更使经济发展的“玩法”发生了戏剧性改变,带来了大量新机遇。第三,在经历了工业时代“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损耗、高碳排放”带来的种种环境危机后,人们的发展理念正发生根本性变化。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传统发展概念和模式,正被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发展模式取代,绿色发展日渐成为主流的发展观。


这些均是工业化国家早期经济发展所不具备的新的历史条件。从现在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近二十年时间,是中国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时间窗口。如果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加快绿色转型,则中国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在很多方面取得蛙跳式发展。如果不加快转型,则一旦中国经济锁定在一个非绿色状态,再转型就会成本高昂。


二是客观环境的逼迫: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相关机构的研究,中国依靠低成本要素推动的增长模式潜力正在耗尽,增长速度有可能在今后几年明显放缓,甚至出现快速下降或衰退(刘世锦等,2011)。因此,中国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可持续的增长来源。与此同时,传统增长模式带来了生态恶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城市空气污染、农村环境破坏等方面的严重问题。这不仅降低了民众福祉,还造成发展不可持续,各种环境问题甚至成为引发民众抗议的重要诱因。


不仅国内条件使得中国无法继续走传统发展道路,国际资源环境条件的变化也是如此。首先,虽然发达国家依靠高排放、高资源消耗的传统模式实现了现代化,但当以新兴人口大国为代表的数倍于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试图在短时间内完成发达国家过去二百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时,全球资源环境约束就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其次,全球气候危机使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均不可能再继续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要避免气候变化引发的灾难性后果,全球碳排放总量必需在2020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则以每年2%左右的速度急剧下降(UNEP,2011)。中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减排上亦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经济体规模大且正在快速发展,无论当前的排放总量还是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均在迅速增加,无论按何种方案分配全球碳预算,中国都没有足够的碳排放空间来复制发达国家过去的高排放工业化模式(DRC,2009;2011)。     


因此,从工业革命以来高度依赖传统化石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向绿色发展,就成为人类社会走出全球资源环境困境的必然选择。由于绿色发展代表未来方向,它成为新一轮全球竞争的焦点。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转向绿色发展。绿色转型依赖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模式创新,意味着竞争力的提升。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绿色转型的需求更为迫切,而转型成功带来的好处也更大。要抢占全球绿色竞争的制高点,关键的战略机遇期就是未来二十年,而这也正是中国迈向高收入社会的关键期。


3:中国成为“绿色巨人”的政策始于何时? 到今天为止,这个政策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中国生态环境变迁大体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第二阶段,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第三阶段,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这既与生态环境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关。这是因为粗放型、高投入、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反之,集约型、节约型、高效率、创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则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此,中国也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提出“九五”计划建议时首次明确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此江泽民同志专门指出:“可持续发展强调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此后的“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都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专门设置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专篇。不过“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了“绿色发展”的主题,如第六篇“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提出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早在2001年制定“十五”计划时,首次提出到2010年“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的长期目标。为此提出了一系列与绿色发展直接相关的量化发展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还提出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但是实际执行情况比较差,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


为此,2006年制定“十一五”规划时,首次提出:“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作为着力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首次将主要资源环境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7项指标如期完成,其中有5项指标超额完成,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初步遏制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的核心目标,进一步强化健全了节能减排激励约束机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增长转向中高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资源环境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尤其是出现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下降,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度增长(见表1),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煤炭消费、二氧化碳排放出现了负增长,这就为提前到达中国环境库茨涅兹曲线拐点,实现经济增长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脱钩,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


“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核心目标。要求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这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生态环境的第三阶段,这与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等极其相关。


 “十三五”规划就是典型的绿色发展规划,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4. 您能解释一下中国绿色科技是如何变得比其他制造国家的更有竞争力?


主要体现在:


一是惊人的增长速度: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宏伟政策的推动下,绿色科技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并且没有丝毫放缓的迹象。在过去的两年中,无论是从风力或太阳能发电还是到节能减排或污水处理,中国绿色科技市场里每个行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例如到2010年底中国以3540亿人民币(544亿美元)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方。1、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4.7百万千瓦(GW)。2、高铁建设达到8358公里。3、“十二五”(2011—2015)计划和其他政策在未来必将进一步推动绿色科技市场的发展。在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宏伟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绿色科技市场正在迅速发展。


二是迫切的需求:中国政府制定了切实的政策来应对日益紧迫的能源安全、粮食、水和污染等问题。在现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能源和环境方面的需求规模和其他任何方面同样的重要。推动中国向绿色科技政策和投资方向前进的最迫切的需求包括中国超过一半的石油需要进口,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并且还在持续减少室内及室外空气污染导致每年超过一百三十万人死亡。在每个领域为避免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消极影响,中国都必需做出有意义的改变并实施新的解决方案。出于环境和经济发展原因,中国迫切需要节约能源,解决粮食、水资源和污染问题,这些紧迫的需求促使政府和民间将发展绿色科技放在首要位置。


三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和生态城的壮大: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加快了中国城市化进程,这迫使政府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间的绿色竞争创造机会。


四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加:伴随着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和不断强化的绿色科技政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断加强。中国的能源需求和环境影响非常巨大并持续增长。在两股力量的结合下,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加强,两大力量结合在一起正在加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第一、到2035年,中国不断增加的能源需求将是目前的三倍,并由此在世界能源和资源经济中拥有更大的筹码。这将给地缘政治、世界商品和国际商务带来深刻的影响。第二、在快速成长的绿色科技市场的帮助下,中国的形象已经从一个环保落后者变成了众多领域的领军人物。中国的能源需求正日益增加。伴随着不断增加的能源进口和消费,中国在国际能源舞台上的角色和影响也日趋重要。为了消除自身高涨的能源消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正在努力改善自己的环保记录和形象。


五是占据国内、国际市场:为确保能源安全,中国的产业政策大力推动本土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国家级的产业政策是中国绿色科技市场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国内繁荣发展的绿色科技市场象征了社会和科技的巨大转变并且在帮助解决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上具有真正潜力。由于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政府已经将确保本国企业占领这些新市场作为工作重点。其方式之一就是强化本土科研能力。从1995年到2005年期间,科研开支的平均年增长速度达到20%。中国已经成为众多世界大型绿色科技制造企业的研发基地。中国的产业政策和近期的救市计划致力于推动本土绿色科技产业,强化本土科研能力,由此催生了若干世界最大的绿色科技制造企业应运而生。

 

5:这项政策是否以积极的方式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和形象?


是。“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是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表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时引用的古代名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让“美丽中国”成为中国人民追求的新目标。5年来,中国不仅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也被世界认可,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也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日益突出,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碳排放与气候变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和限制因素。对此,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创新了绿色发展理念,形成了“五位一体”(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总体布局,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绿色能源革命、绿色制造革命、绿色消费革命、绿色创新革命。经过4个五年计划或规划,中国已经走在世界绿色革命、绿色发展前沿,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能源之国。


中国绿色发展的道路吸引着世界目光,赢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门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充分认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举措和成果。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评价“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城市的人口大国,中国积极有效地推进绿色城市理念,付出巨大努力来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这对全世界具有示范作用。”


案例: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由于能源和粮食、水等自然资源的供给短缺,以及生态环境退化而导致的生存危机也在不断加剧。这些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金融、能源和自然资源及环境多重危机的挑战,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新的机遇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世界范围内对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仍保持了增长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可持续性能源项目的投入持续扩大.中国在资源保护、节能减排及应对金融危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中国政府在资源保护、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以及加大环保投资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令世人瞩目。中国对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高达156亿美元,位居亚太地区首位,引领新能源投资的潮流。

 

6:中国未来在绿色科技领域的发展愿景是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19年第3期发表的署名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站在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从五个方面对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做了部署。其中针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共存问题提到:


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体系的物质基础。以生态思维为指导促进产业与生态的融合,构建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是环保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要严格遵循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原则,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倡导生态设计,推进工业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发展节能低碳环保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金融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生态产业。


绿色科技发展也将以此为基础,并实施五项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要坚持按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改造现有生产能力、新建绿色生产能力”的原则,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稳步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要坚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基本方针,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一方面,抓好生产过程的节能降耗。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重点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工作。


三、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在绿色生产方面,要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加强有毒有害物质替代,研究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支撑战略对策,编制我国工业绿色发展的技术路线图;强化铅、汞等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提升行业清洁生产水平,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在循环生产方面,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规划建设工业园区,实施重点行业循环化改造;实施资源循环再生战略,不断推动重点原材料再生循环利用,分门别类建立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体系。在低碳方面,要以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消耗型行业为重点,加强重大节能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大力推广热电联产、能源梯级利用和分布式能源,组织开展低碳技术试点,建设低碳工业园区。


四、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要承担起为其他行业和领域提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的责任,组织开展工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环保、废水循环回用等关键成套设备和装备产业化示范,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加强节能环保技术装备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实施节能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电等节能环保产品市场化推广政策,推动相关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五、加快建立绿色发展政策机制。不断加强工业节能、节水、资源循环利用法规建设,形成工业绿色发展的法制环境;推动实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激励政策,建立起对地区、企业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发电上网、阶梯电价等政策机制建设,加快完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市场新机制,探索建立工业节能产业基金,创新节能环保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努力引导工业发展从追求规模、速度向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

 

7. 绿色科技与环保问题: 绿色科技也产生了对环境的影响,这是否互相矛盾呢?


不矛盾。绿色科技的诞生及实践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这就需要更全面的做好环境评估,从生态文明角度对绿会科技进行考量,讲环境影响最小化,而不是因噎废食。


8. 西方国家让中国等其他国家承担其技术所需的采矿成本是否合理?


这个问题不能仅落在矿业,这是绿色科技发展中价值匹配问题。西方国家发展了先进的绿色科学技术,这将对全世界产生极大的好处,因此收取与价值匹配的成本,理论上是对的,对于任何国家均一样,中国具有强大的技术价值输出能力,也理应收取匹配的费用。


但中国在提倡的“一带一路”则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9. 中国正在迅速改善采矿带来的环境问题. 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这种挑战的?


采矿业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矿业环境破坏主要指采空区的地面塌陷以及崩塌、滑坡、山体断裂、泥石流等造成的土地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矿震、大自然中水平衡的破坏、海水的入侵等现象。


1971年冬末,官厅水库受到上游企业废水排放污染。1972—1976年间,党和政府采用跨省市、协同管理的组织形式,一边科学调研,一边分批推进,对官厅水库污染进行了成功治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层面上开展的的第一次实质性环境治理综合行动,体现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为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实践和思想认识准备,在新中国环境保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接着国务院又批准召开防治大连、上海等主要港口和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渤海、东海等水域污染会议。1972年6月,中国派代表团出席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这次会议,高层决策者认识到中国同样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在环境保护工作受到普遍重视的情况下,1973年1月国务院决定筹备召开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长期以来,学术界大都认为,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的标志性事件,并将注意力多集中于会议及其之后的环保政策与举措。在本次会议中,也针对了部分水域污染严重、局部地区大气受到污染、部分厂矿劳动环境不好不少职业患职业病等真实情况,进行了批评指正。对促进环保思想开放,加紧污染治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10. 您是否可以告之,为改善环境,中国努力在那些方面做了工作?


一是思想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形成了面向绿色发展的四大核心理念,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武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方面是由发展战略、发展路径、发展目标所构成。一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新经济发展观。三是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新系统观。四是环境就是民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民生政绩观。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是政策制定。只有出发点符合“初心”的政策,才能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才不会导致扭曲。很大程度上,绿色发展就是符合人们初心的发展。举一个例子,雾霾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这是治理雾霾的第一考虑,是符合发展“初心”的政策出发点。但是,如果治理雾霾首先考虑的是GDP数字,就会将目的与手段本末倒置,不仅雾霾得不到有效治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GDP,也不会真正提高人们的福祉。相反,严厉治理雾霾虽然会暂时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此时需要相应的宏观政策和社会政策),但会大大降低整个社会的外部成本、隐性成本、长期成本和机会成本。良好的生态环境,反过来又会催生大量亲生态环境的新型经济活动。看似治理雾霾会影响经济增长,实际反而可能提高增长质量和速度。在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凡是被利益集团左右的政策,均会造成各种扭曲,从而违背发展的根本目的。


三是商业模式的转型。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之上,因而找到让绿色成为企业盈利机会的可行的商业模式就至关重要。但是,从传统工业时代到数字绿色时代的转变,具有非常不同的商业范式,而现有工业时代形成的商业思维和商业模式,往往不符合数字时代绿色发展的要求,从而不仅难以理解和发现绿色发展的商业机遇,也难以让绿色机遇变成现实。


传统工业时代的生产内容以物质产品为主,它们具有很高的可交易性。工业产品的价值,则更多地体现在产品的物理功用上。相应地,工业时代的商业模式也相对简单,即工厂流水线生产物质产品,然后在非人格的市场上售卖。但是,在数字和绿色时代,商业范式则有很大的变化。


四是社会协调问题。绿色发展的机制,很大程度上具有自我实现的性质。当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绿色发展会实现并采取行动时,绿色市场就会扩大,资源就会越来越多地向这个方向汇聚,越来越多的绿色成功案例就会出现,从而一个“行动·证据”之间的良性循环就会出现。反之,如果大家存在各种认识障碍,或者理论界缺乏有说服力的关于绿色发展的理论和政策论述,就会导致很多人并不相信绿色发展会实现,则绿色发展很可能就真的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