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彭马田:传统文化与信仰对干旱区环境治理的指导意义 | 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2022/1/13 8:54:00 本站

2022年1月5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绿会)主办的“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于线上召开。第三部分,“科学、信仰与干旱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享誉全球的著名汉学大家、FaithInvest创始主席兼临时首席执行官/负责人彭马田(Martin Palmer)博士作主旨报告。


此前,彭马田博士将多部中国经典著作,如《庄子》、《老子》、《道德经》等经典著作翻译成了英文介绍给西方世界,成为当前全球了解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经典窗口。他被英国王室特聘为中国文化顾问、被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任命为联合国文化宗教事务顾问。绿会国际部现特将发言整理分享如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发言内容代表专家本人观点。


彭马田:传统文化与信仰对干旱区环境治理的指导意义.png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绿发会邀请我参加本次会议。我感到很荣幸。我叫彭马田,是FaithInvest的首席执行官,也是“信仰计划”的赞助人。我非常荣幸能受邀加入这次讨论。


我所知道的最早的谈及环境问题的文献是出自中国,来自公元前4世纪伟大的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他在书中写道,由于牛山的树木被砍伐,整个地区已经变成了沙漠。一片死寂,水不再流动,鸟兽散去。


在中国文化理解里,“沙漠”指的是荒野,野地,有不可驯服的特征。世界各地文化有着差异,但荒漠类型的地区给他们带去的挑战却相差无几,平日里植物难以存活,偶然一次雨水,植物就会快速生长,还有些地方环境条件严峻,动植物都挣扎在死亡线边缘。


假设我们从道教传统看,尤其是“风水”的概念——强调力量之间的平衡,风和水,正如“风水”这个词在中文里的意思,或者我们使用科学术语——生物多样性,或者其他文化和信仰中称的“自然”这些词汇描述了差不多的意思。这些词汇是多样性的,而文化的这种多样性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自然界中也是一样,如果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或丰产的农作物,当然我们需要这些,但人类也需要其它类型的地区,让那些无法在一般地区生存的物种有自己的栖息之地,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视角。


看看那些伟大的道教大师,他们会到干旱地区、到沙漠地区,到贫瘠的地方去修行。也许对儒家而言,不进行生产,就没有意义,但对道教来说,旱地是无为的表达,这个非凡的短语很难翻译成英语,但其核心是“顺应自然的变化”。对许多人来说,一片干燥的土地似乎是没有使用价值的。我们使用的沙漠这个词,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而事实上,它本身就有一个完整的意义,且代表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


再讲讲蒙古的例子。14世纪的蒙古由萨满文化主导,后来佛教在那里盛行,两种宗教都有着应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悠久传统。其他人认为的沙漠、干旱地或光秃秃的山脉在萨满和佛教徒眼中是是非常宝贵的,奇妙的多样化。多年来,我与菲利普亲王领导的组织——宗教与环境保护联盟,翻译了大量的蒙古佛教经典,很多都与自然景观有关。据不完全统计,从12世纪到15世纪有800多本这样的佛经,它们在教导人们如何管理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书中提到过蒙古现在的首都乌兰巴托,它在过去是伟大的精神场所,荒凉又极富力量的博格汗山就坐落于此。我见过八、九个佛经强调了山的中心地位,要求人们保护脆弱、干燥的土地和山地自然景观,并警告信徒如果破坏环境,过度开发脆弱的土壤,那么神明会淹没你的村庄或让你没有足够的水源来种植庄稼。


换句话说,这片明显贫瘠的土地和山谷中肥沃的土地之间的关系是阴阳的关系,是冷与热,炽热和凉爽的平衡。如果你不保持这种平衡,就会像佛经在6-7-800年前所说的,人类会遭受痛苦。因为我们需要这种平衡。当我们把这些古籍译成现代蒙古语,并将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世界银行在蒙古保护生态的项目相比较,我们很高兴和惊讶地看到佛教徒和萨满早在一千年前,800年前,600年前就知道了这个区域的脆弱性,在它们的经典著作里里反映了当代生态科学的思想。


世界上很多宗教信仰对于如何保持自然界的平衡、人类与干旱区的关系都有自己的智慧。例如,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经典中,有人们迁徙到埃及的沙漠以摆脱肤浅的城市、贸易和商业的故事,他们认为那样人类可以重新与神建立连结。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8世纪,早期的基督教神父们,会去干旱的农村思考如何与上帝对话。基督本人的故事中,也有他进入旷野、沙漠、干旱地区,并在那里禁食40天,思索自己的使命的例子。因此,与这些脆弱地区的关系,被深埋在宗教传统之中。


许多信仰团体都在努力解决干旱地区的两个问题。首先,是干旱区面积的增加。由于栖息地破坏,特别是森林砍伐、河流干涸,干旱地区、沙漠正在蔓延到它们不应该存在的地区。锡克教徒就计划进行造林活动,森林对他们来说是神圣的,这些活动可以修复生境,提供栖息地,抵御气候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不是干旱地区自然平衡的样子,而是被我们破坏过的干旱和贫瘠,这是信仰社团所重视的。在泰国,多年来“森林僧侣”——从他们的名字你就可以看出,他们不是城市僧侣,他们生活在山野之中,努力对抗荒漠化和森林砍伐。他们认为非法的伐木活动破坏了自然的平衡,他们在寺庙和冥想中心附近种植树木,并视之为神圣的,加以保护。


我们在世界各地拥有了来自数千个不同群体的支持——基督徒、佛教徒、穆斯林、印度教、犹太教——他们都在寻找以前的平衡,比如阴阳,比如已经干燥和郁郁葱葱之间的平衡。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在扩张的不是干旱地区,而是破坏本身。


我们正在与许多不同的组织合作。其中一个刚刚建立合作的组织是加拿大的ViridisTerra组织,该组织正在制定一个应对工业破坏的完整计划,同时也在与许多信仰团体合作,恢复干燥和郁郁葱葱的景观之间的平衡。除此之外,我们还发起了跨信仰热带雨林倡议,研究如何保护森林使其免受过度开发。在南美的干旱地区和郁郁葱葱的森林之间找寻平衡——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气候变化使其变得更加复杂。所以我想让大家看到,信仰在维护干旱地区生态平衡方面的智慧,我相信这次会议上,大家会听到很多科学和技术进步如何帮助到这些生态脆弱区的例子,但应该不会有其他人从我这样的角度去讨论干旱地区。


信仰与自然有一种很深的关系。正如我说过的,干旱地区,在别人眼里或许是沙漠,是毫无意义的地方,往往是退而求其次的地方。但在基督教里,我已经讲过耶稣的例子,在伊斯兰教里,先知穆罕默德本人也曾为了理解和遇见造物主进入沙漠。中国也有公元二世纪道教创始人张天师的故事,他也同样去了这些地方。15世纪和16世纪锡克教徒古鲁纳纳克为了寻找智慧也踏遍这些区域。我认为干旱地区很迷人的一点在于,如果你愿意去那里旅行,它会带给你一个奇妙的精神之旅,在那里我们的身体是干燥的,但我们的精神却鲜活起来。


公元7至8世纪,一位名叫道昭的日本佛教僧人,汲取了中国文化中的智慧,并指出,忘记平衡自身精神和物质世界的人,就像干旱地区一样,唯有汲取礼物般的生命甘泉,才能让自己不再是一个空壳。佛教的安古塔经里也有一个美妙的图片,可能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谈论带着贪婪的心,你就只能看到有用或无用的东西,只有平衡地去看待世界,所有给与我们的,都该是被赞美的。最后我要说的是,许多伟大的精神教导——例如,教皇方济各的通谕,以及许多佛教和道教大师留下的著作——谈到如果我们放弃希望,我们就会枯竭。我们在自己的思想、身体和灵魂中,把自己想象成干旱无用的,我们会觉得疲惫不堪。环境运动的一个大问题是,我们谈论可持续性,然而我们却对人民施加压力,世界上所有伟大的激进组织,做的最糟糕的事情是让人民筋疲力尽。信仰中最大的智慧之一是,你需要给自己精神上的土地施以雨露。你需要,让雨水落在你心里,使自己再次充满生机,就像干旱地区一样,如果没有雨水,正如现在被气候变化干扰着的,那里包含生命的种子就真的死了。


最后,我想引用《道德经》——写于公元前5世纪的某个时候的伟大的道教经典,可能,也是道教的核心——第76章的内容。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类应该肩负起帮助干旱地区复兴的责任。我认为,这次会议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把干旱区看成是这个阳的世界里的一个阴的礼物。我们也认识到,现在我们也许必须扮演道教徒的角色,成为重新平衡地球的工具,恢复干旱地区原有的自然生态,不该让“干旱”扩散到我们的灵魂和世界其他地方。我们,应该像真正的道教徒一样,需要成为阴阳平衡的人。


(上述文字未经发言人核实,仅供参考。)


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以“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Post-2020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为主题,解读《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壹案文(first draft),探讨干旱区相关议题,并计划将会议成果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秘书处提交,争取通过此次会议和后续建言,将干旱区相关问题纳入《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本次会议选择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第一阶段会议、以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UNFCCC COP26)后,COP15第二阶段会议之前举办,具有重要的时间节点意义。它的举办,对全世界干旱区在2020后,实现生物多样性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绿会融媒。“绿会融媒”是由约50个平台组成的融媒体矩阵,旨在传播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和公共健康危机,助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


文/Maggie 审/Daisy,Linda 编/angel


往期回顾

萨拉·普拉托:畜牧业,利用环境不稳定的潜力来保护粮食安全|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乔根·兰德斯:科学能为人类的未来做什么?| 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周晋峰致辞《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2020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意见及干旱区对话圆满收官

让·克劳德·尼贝勒作致辞发言 | “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在线召开

Jishnu Panamoly Ayyappan将参加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田德欣将参加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埃里克·索尔海姆将参加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乔根·兰德斯将参加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让·克劳德·尼贝勒将参加2020后框架意见与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

卢善龙将参加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并发表主旨演讲

萨拉·普拉托将参加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并发表主旨演讲

彭马田接受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会议邀请并将发表主旨演讲

让·克劳德·杜萨比马纳接受干旱区对话(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2022/1)会议邀请

意见及签名征集: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峰会暨干旱区对话宣言草案

蒂尔洪·伊尔玛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王树东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蒋博雅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李迪华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维亚切斯拉夫·费特索夫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赵廷宁教授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健康的山地牧场是雪豹保护的关键 | 干旱区、半干旱区的山地生态系统

脆弱的干旱区生态系统 | 中国绿发会“干旱区对话”

构建“干旱区生命共同体”——“干旱区对话”议程预告 | 中国绿发会

莫哈末·阿卡尔·阿什拉夫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詹姆斯·克雷布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里巴尔·阿萨德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气候变化与旱地土壤碳汇|干旱区对话:2020后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

黄文江接受“干旱区对话”会议邀请|2020后生物多样性与气候

“干旱区对话——2020后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会议筹备中 | 绿会国际部诚邀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