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院士专家探讨双碳背景下大气治理的新路径,6.1万人在线参与 | PM2.5&CO2论坛干货满满
2021/12/17 10:29:00 本站

2021年12月15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结合“双碳”战略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组织召开PM2.5&CO2论坛,邀请20余位院士、专家共同参会,研讨PM2.5居高不下的原因,深度解析降低PM2.5的途径和创新技术,以及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作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在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方面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次会议还结合冬奥会即将召开的契机及其对空气质量保障和疫情防控的需求进行了研讨。本次论坛在绿会融媒百家号、微博、视频号等平台进行了全程直播,累计6.1万人在线观看并参与讨论。


PM2.5&CO2论坛1.png

PM2.5&CO2论坛2.png


会议主办方首席专家何平博士表示,在多年的治理和停产限产的背景下,2021年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发生的重度雾霾依然在目,也再度引起人们对冬奥会举办期间以及碳中和背景下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的关注和疑问。如何保障“冬奥蓝”,让公众能够无霾过冬,同时也让企业不再因为“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而关停限产,保障经济和企业效益不受影响,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PM2.5&CO2论坛3.png


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为本次论坛致辞,他表示,结合“双碳”目标来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值得认真讨论的话题,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秉持学术开放的原则,就自身研究领域、科研成果进行充分的、顺畅的表达交流。同时,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认真听取各方意见。


PM2.5&CO2论坛4.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湖石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胡涛 、中国冶金规划研究院低碳中心主任李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冯凌分别围绕“双碳背景下空气中病原微生物的消杀及风险防控”、“减污降碳 协同控制”、“双碳目标背景下钢铁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及建议”、“适应绿色低碳发展的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主题作专题报告。


PM2.5&CO2论坛5.png


侯立安院士指出,以PM2.5为特征的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越发凸显,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空气质量事关民生福祉。碳减排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但现阶段中国碳减排任务仍然艰巨。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十分显著,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明显下降,但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和实现碳中和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依然偏高。这也让室内空气复合污染防控面临着挑战,增加了病原微生物通过气溶胶方式传播的机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巍巍在主题报告环节从专业技术角度剖析工业余热回收如何能协同节能减碳,同时还能大幅降低烟气里的污染物,改善大气环境,实现碳污共治。


PM2.5&CO2论坛6.png

PM2.5&CO2论坛7.png

江亿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就必须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结构。热泵技术作为一项新的挑战,在余热回收领域大有可为。他强调,整个社会减碳量的15%靠热泵。此外,高效、高温和干燥、绿色等特质让热泵技术在余热回收同时还能大幅降低烟气里的污染物,改善大气环境,实现碳污共治。


PM2.5&CO2论坛8.png

PM2.5&CO2论坛9.png


宋国君教授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城市PM2.5超标的排放原因分析和治理建议。通过对案例城市PM2.5超标排放的监测和分析,发现PM2.5超标的主要排放原因是可凝结颗粒物(CPM)主导,但CPM目前没有在监测和管控之中。基于文献和相关治理技术专家的访谈,CPM的治理技术是可行并且成本较低的,因为主要技术可以同时回收烟气余热和水蒸气。


PM2.5&CO2论坛10.png

杨巍巍副总工从技术角度出发,介绍了华源泰盟的“基于喷淋换热的烟气余热回收与减排消白一体化技术”,以及节能降碳、深度治污,在改善大气环境的同时,为企业增收的多个成功案例。


在专家对话环节,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朱维群,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王祖武 ,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盛重义和宋国君教授,进一步分析了CPM的特征和扩散条件,认为在高湿和低温环境下,CPM粒径能成倍放大,目前达到超低排放的烟气里,CPM仍然显著存在,但没有管控和治理,是各项在监测的指标都超低,但雾霾天仍然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烟气开展余热回收,其冷凝过程能大幅降低CPM,同时可节能、节水,减碳和增效, 技术已经成熟,是双碳背景下开展大气深度治理的最佳路径,应该立即大范围推广,从而避免停工限产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


PM2.5&CO2论坛12.png

PM2.5&CO2论坛11.png


厦门锐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燕辉、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锐、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于敦喜、远大科技集团节能研究院副院长方雷、怀来蒂吉博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延新、山东保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杨全弘、沧州勇瑞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文勇、沧州海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进友分别进行了深度减排PM2.5和 CO2的创新技术和治理方案介绍。


PM2.5&CO2论坛13.png

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马勇做总结发言。他表示,本届论坛交流了观点、分享了实践、增进了共识、实现了价值,更传播了理念。19位院士专家围绕减污降碳的主题,广泛深入探讨了”双碳“背景下的大气治理政策、人才与创新技术,涉及空气质量安全、余热回收、PM2.5超标原因、行业低碳转型路径、绿色低碳发展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和大气治理创新技术等议题,专家对话交流深入而富有价值。特别是宋国君教授首次发布《PM2.5超标的排放原因诊断研究案例》,认为CPM(可凝结颗粒物)是PM2.5超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的建议。


结合本次会议研讨成果,马勇提出了四方面建议:

一是尽快将CPM作为大气污染控制指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的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修改大气污染排放标准,规定CPM限值,做到有规可循。具体可先行试点,再总结推广实施;

三是慎用大气污染控制的极端措施(停产、限产等),鼓励企业创新或引入技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四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特别是余热回收利用,既降低了碳排放,又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本届论坛由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秘书长肖永昌、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朱维群、中国绿发会国际环境基金专家赵燕澍等分别主持,绿会融媒将陆续整理各位专家发言内容并进行全面分享。请持续关注绿会融媒平台相关报道。


文/Cherry 审/Tammy 编/angel


往期回顾:

杨巍巍受邀担任主讲嘉宾 | PM2.5&CO2论坛:双碳背景下的大气治理政策、人才与创新技术

宋国君:城市PM2.5超标的排放原因分析和治理建议 | PM2.5&C02论坛主题演讲嘉宾

侯立安、江亿两院士将参会,聚焦“双碳”背景下的大气污染治理 | PM2.5&C02论坛

12月15日敬请期待!PM2.5&C02论坛:双碳背景下的大气治理政策、人才与创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