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生态观察 || 被捕杀的仅仅是濒危的大鸨吗?
2016/12/23 19:56: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进入冬季后,从内蒙迁徙到华北平原越冬的大鸨越来越多。一是气候适合,二是田里可吃的东西较多。但大鸨的生存环境却非常让人担忧,一些愚昧无知的家伙在偷猎大鸨赚取暴利,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上周和朋友一起到河北一带拍摄大鸨!我亲身经历了一场血腥的捕杀与救助大战短短的十几分钟,我用相机完整的记录了全过程!惊心动魄,让人心碎!至今难忘!”

1.jpg

以上一段文字内容来自一篇题为“当世界濒危的大鸨遭遇人类的捕鸟夹时,我们该做些什么”的文章。文章记录了一位爱鸟人士在河北拍摄越冬的大鸨时,对意外遭偷猎者捕鸟夹袭击的大鸨进行救助的全过程,表达了其对大鸨救助的迫切性呼声。

2.jpg

捕鸟夹发出一声脆响,大鸨的腿断了,偷猎者笑了。虽然这只大鸨很幸运的被从兽夹下救了下来,但是每次起飞都需要助跑的大鸨,拖着断腿,它的命运又将如何?

3.jpg

目前关于大鸨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呢?

据相关资料显示,大鸨是典型的草原鸟类。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区,也出现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邻近的干湿草地,特别是在冬季和迁徙季节。大鸨在中国新疆的栖息地是草原和荒漠草原,并常在农田中活动;在内蒙古和黑龙江地区主要栖息在干草原、稀树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常在农田附近觅食,迁徙途经乌梁素海时,常在湖泊周围牧场和远离居民点的农田中活动。在越冬地大鸨主要栖息在人烟稀少的麦田、荒草地、开阔的河漫滩、枯水期露出水面的湖滩周边和草洲一带。大鸨性耐寒、机警,很难靠近,善奔走、不鸣叫,非迁徙时的飞行高度不超过200米。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集群活动,形成由同性别和同年龄个体组成的群体;在同一社群中,雌群和雄群相隔一定的距离。

4.jpg

大鸨虽然分布很广,但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都普遍处于下降趋势,总数估计在29700只左右,在欧洲的瑞士、苏格兰、瑞典、丹麦、荷兰、法国、希腊和非洲北部的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等国都已经消失了,分布在东欧各国的也几近绝灭。

5.jpg

大鸨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经常可见到数十只的大群,但现在已经变得相当稀少,估计总数仅有300~400只,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濒危物种、列入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和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稀有物种。

6.jpg

大鸨濒危的根源与救助的难点在哪里?

从根本上讲,由于大鸨营巢于地面,卵极易受到人和其它动物的破坏,因此增加了卵的巢内损失,引起数量减少。人类的无规划活动是导致大鸨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数量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关于大鸨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数量稀少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草原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使大鸨丧失适宜的栖息地。农业机械和农药的大量使用,直接威胁繁殖期的大鸨、鸨卵及幼鸨。在草原及农田附近架设电线使大鸨经常撞线死亡。过度捕猎,特别是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大鸨去毛及内脏、炼油脂,补肾壮阳,解毒益气、润泽肌肤。人类各项生产活动干扰,间接影响大鸨的繁殖。因此出于各种原因被(商业开发)利用,就目前形势来看,偷猎大鸨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排除。

7.jpg

大鸨目前面临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这种现状一时很难改变,但绝对不是不可以改变。近年来,国家在生态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的鼓励,尽管在立法上、制度上还没有建立健全保护与救助的有机体制,但保护濒危动物的工作正在推进中,开展大鸨救助与保护的社会条件在逐渐走向完善。部分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先进个人也在致力于该项事业。公众的参与度也在慢慢提高。就目前看来,我国国民对濒危的大鸨的救助和保护意识还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各方面还有待改善。

8.jpg

面对现状,我们该如何做、大鸨救助与保护路在何方?

宣传是前提,认知是目的,参与是动力。

9.jpg

目前民众对大鸨的生存状态与环境、生活习性的了解比较欠缺。对当下大鸨救助与保护的迫切性和深远意义了解不够,因此民众参与度也就无从谈起。鉴于这种情况,对大鸨生存状态、面临的危险、需要救助的迫切性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有了一定的宣传,才会有认知,民众进一步的参与也就有了保证。那么我们应该从何入手,找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去参与大鸨的救助与保护活动呢?

10.jpg

宣传要宣传什么内容?找准方向很重要。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不合理利用是导致大鸨生存环境差、存活率降低的主要原因,包括对大鸨栖息地的破坏,对大气圈的破坏等等。因此,宣传要加大力度,普及一些关于大鸨保护和生态环境维护方面的知识。以及对大鸨的认知。这样才能深化民众对该事件的认知。

11.jpg

有了宣传普及之下民众对该事件的认知基础,行动才是最有力的保证。社会都要深刻反思目前对大鸨生存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然后付诸行动。在栖息地就建立保护区,给受伤的大鸨进行医疗救助,最终在保证其安全的前提下让其回归自然。这一点需要官方的有序组织,也需要民众的人人参与。

12.jpg

在人人参与的基础上,制度的保障很关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里面有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相关条例,但仍然没有提高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在理念上、在保护的范畴上都与真正意义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一定距离,与国际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系统维护的呼吁相距较远。法律层面和制度体系上的纰漏都有可能使部分“有心人”对其进行有意曲解,进而钻法律的空子、钻制度的空子,为其进行有害于大鸨、甚至有害于其他珍稀动植物的牟利行为以可乘之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立会以来,一直强烈呼吁,建议将《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在保护范围上进行合理界定,关于这一点,我们将持之以恒。

13.jpg

最后一点,生命平等意义上的道德感建设不可忽视。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在实质上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民众的道德感在大鸨救助与保护的工作中的无形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大鸨在我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鸟,《诗经·鸨羽》中有“肃肃鸨羽,集于苞棘。”的诗句,用大鸨在栎树、酸枣丛以及桑树丛中肃肃抖动翅膀的样子,来形容人民生活的疾苦,其中对大鸨抖动翅膀的描述,是十分真切而生动的。

14.jpg

大鸨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多一个物种,更有生态平衡意义上的大美,建设国民精神世界美与保护救助濒危物种是统一于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一大课题之中的。缺失道德感、漠视生命的社会发展理念是不能长远的。物种之间的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需要,我们的生命意识不能片面的停留在人类本身上,关注其他生物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在根本上也是在关注人类本身。建立在生命意识之上的道德感是和谐社会、良好生态建设的内在需要,保护与救助大鸨、保护与救助生物的多样性,人人有责,任重道远!

15.jpg

降低生物多样性消失的速度,刻不容缓!

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地球之所以宜居,是因为生物多样性的存在而得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物种之间竞争与依赖关系的平衡,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下,许多珍稀动物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逐渐走向生存困境,甚至正在走向灭亡。物种减少在暂时满足人类各种欲望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破坏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就长远看来,这种现象是与人类建设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的,也严重违背了国家建设美丽中国,打造生态文明的规划。久而久之,自然界的问题必将演化为社会问题,最终将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持物种之间的和谐共存是生态建设的最终目的。

16.jpg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还不够,生命意识只是片面地停留在人类自我的范畴内,其他物种的生命权和生存权还不在大部分人类的考虑范围内。即便有部分人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濒危动物的救助,也是势单力薄,难以与大量存在的偷猎者和破坏者抗衡。另外,对大鸨等濒危动物的偷猎和贩卖行为之所以还能够在市场大行其道,还有诸多未解决的社会根源。目前还需要立法的推动、政策的支持、公众意识的觉醒、多方力量的参与等。

17.jpg

(文中图片摄影:司晨)

这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去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文/魏广寿  审/卡秋  责编/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