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论坛:余热回收兼顾可凝结颗粒物减排是新路
2021/12/27 9:40:00 中国能源网

12月15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主办的“PM2.5&C02论坛”召开。期间,20余位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结合“双碳”战略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在大气治理政策、人才与创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在致辞中表示,解决好污染治理问题对“双碳”目标实现意义重大,大气污染防治行业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共同构建引领世界发展的旗帜。


空气质量事关民生福祉,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在主题报告中指出,在空气污染防控策略上,要加快碳排放核算,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推动低碳技术创新,强化科技研发和转换推广。


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内容。中国冶金规划研究院低碳中心主任李冰建议,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应从推动绿色布局、节能及提升能效、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应用突破性低碳技术、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等措施入手,并关注碳市场机制、电气化程度、氢能应用、上下游产业协同融合创新等方面。


绿色就业是我国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冯凌建议,相关部门和行业应解决顶层设计和协同推进乏力、绿色低碳人力资源培养滞后、绿色职业发展体系建设不完善、绿色就业调查统计制度不健全、绿色从业人员劳动保障有待加强等当前绿色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中的问题。


“余热是未来中国社会在零碳环境下最主要的零碳热源。生活生产中,包括北方冬天的建筑采暖都是低品位热源,大概一年40亿吉焦,有5.6亿千瓦的最大热需求强度。现在是热电联产,甚至于区域锅炉房还使用着大量化石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须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结构,“未来北方地区核电每年将排放30亿吉焦巨量余热,配合余热回收、低碳能源发展,大规模的跨季节储热将非常重要,我国已对各种技术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验证。因此,要大幅回收烟气余热,在提供低碳能源的同时降低烟气里的污染物,改善大气环境,实现碳污共治。”


“PM2.5是案例城市最主要的污染物,而可凝结颗粒物(CPM)在案例城市PM2.5超标中占主导地位。”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详细阐述了城市PM2.5超标的排放原因,发现与PM2.5有关的污染物为CPM、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他强调,通过吸附技术、湿式电除尘技术、冷凝技术等主要技术模式,可在进行CPM治理的同时回收烟气余热和水蒸气,因此CPM的治理技术可行且成本较低。


在“可凝结颗粒物对雾霾形成的影响和治理”专家对话环节,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朱维群、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王祖武、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盛重义和宋国君,进一步分析了CPM的特征和扩散条件,指出可凝结颗粒物治理有很大提升空间,技术手段可有效降低可凝结颗粒物排放量,减少雾霾发生。


此外,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巍巍介绍了该公司“基于喷淋换热的烟气余热回收与减排消白一体化技术”,以及节能降碳、深度治污为改善大气环境和企业增收的多个案例。厦门锐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燕辉、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锐、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于敦喜、远大科技集团节能研究院副院长方雷、怀来蒂吉博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延新、山东保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杨全弘、沧州勇瑞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文勇、沧州海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进友也以静电除尘器节能提效改造、燃煤PM2.5生成调控技术、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电磁脱白超低净化等技术为例,介绍了深度减排PM2.5和CO2的创新技术和治理方案。


原文链接:http://www.cnenergynews.cn/huizhan/2021/12/24/detail_20211224114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