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多位业内专家探讨“双碳”背景下大气治理新路径
2021/12/21 14:32:00 中国经济新闻网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 王小霞)12月15日,中国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大气治理与低碳发展工作委员会结合“双碳”战略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组织召开PM2.5&CO2论坛,邀请20余位院士、专家共同参会,深度解析降低PM2.5的途径和创新技术,以及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作为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在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次会议还结合冬奥会即将召开的契机及其对空气质量保障和疫情防控需求进行了研讨。  


会议主办方首席专家何平表示,在多年的治理背景下,2021年重度雾霾天气仍有发生,这再度引发人们对冬奥会举办期间以及碳中和背景下空气质量改善路径的思考。如何保障“冬奥蓝”,同时保障经济和企业效益不受影响,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在致辞时表示,结合“双碳”目标来进行大气污染治理非常重要,希望参会专家能够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秉持学术开放原则,就自身研究领域、科研成果进行充分的、顺畅的表达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侯立安指出,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空气质量事关民生福祉。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但现阶段中国碳减排任务仍然艰巨。虽然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十分显著,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明显下降,但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化石能源消费比例依然偏高,这也让室内空气复合污染防控面临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实现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零碳能源和低碳能源结构。热泵技术作为一项新挑战,在余热回收领域大有可为。他强调,整个社会减碳量的15%靠热泵。此外,高效、高温和干燥、绿色等特质让热泵技术在余热回收的同时还能大幅降低烟气里的污染物,改善大气环境,实现碳污共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宋国君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城市PM2.5超标的排放原因分析和治理建议。通过对案例城市PM2.5超标排放的监测和分析,发现PM2.5超标日的主要排放原因是可凝结颗粒物(CPM)主导。基于文献和对相关治理技术专家的访谈,CPM的治理技术是可行并且成本较低的,因为主要技术可以同时回收烟气余热和水蒸气。


北京华源泰盟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巍巍从技术角度出发,介绍了华源泰盟的“基于喷淋换热的烟气余热回收与减排消白一体化技术”,以及节能降碳、深度治污在改善大气环境的同时,为企业增收的多个成功案例。


在专家对话环节,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朱维群、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王祖武、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盛重义和宋国君,进一步分析了CPM的特征和扩散条件。


厦门锐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燕辉、中科宇图资源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锐、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于敦喜、远大科技集团节能研究院副院长方雷、怀来蒂吉博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延新、山东保蓝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市场总监杨全弘、沧州勇瑞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文勇、沧州海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进友分别进行了深度减排PM2.5和CO2的创新技术和治理方案介绍。


原文链接:https://www.cet.com.cn/wzsy/ycxw/306498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