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南方特稿|跨越珠江的“二重唱”
2021/10/12 12:18:00 南方plus

发于彩云之南,汇入南海之滨,一条悠悠珠江水,滋养出了两座中国最丰富的物种宝库——云南和广东。而细细观察,两地又呈现着截然不同的情况。

向西跨越横断山脉,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激烈碰撞,为云南塑造出千变万化的地形。在这里,25个少数民族与万千生灵分享自然的馈赠,共同织就万物共生的独特图景。

而向南跨越南岭,充沛的水汽,珠江的冲积,为广东带来了全球顶尖的超级城市群和超过5亿立方米的广袤森林。在这里,中国的经济引擎轰鸣咆哮,现代都市与莽苍荒野“握手”,组成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园。

跨越珠江的“二重奏”,正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灵感和启发。

生物多样性资源如何可持续、现代化地利用?这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关注的问题,在未来数日,有望得到全新的解决方案。

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下称“COP15”)在昆明召开。除传统议题外,“生态文明”也成为了COP15关注的“关键词”。

“物种宝库”如何与城市共生?

湛江,钢铁之城,港口之城,也是候鸟迁徙必经的通道之一。

今年9月,“护鸟使者”徐粤心回到老家广东雷州,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汇合。一行人的目标,是让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候鸟能够在当地安心“歇脚”。

每到候鸟迁徙季,徐粤心都会带领护鸟团队在湛江各地收集盗猎线索,在野外巡查、拆除捕鸟网和捕兽夹,配合当地执法机关采取保护行动。目前,湛江的爱鸟志愿者已有50多人。

志愿者们的工作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湛江市主动与民间护鸟团体、志愿者加强合作,鼓励其参与野外巡护、候鸟观测等活动,积极举报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壮大爱鸟护鸟力量。近年来,湛江市发起的多轮护鸟行动已取得显著成效。

在各方协力之下,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状况正不断改善。今年1月,在湛江沿海滩涂,调查员观测到28只极危鸟类勺嘴鹬——这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定义为“极危”的物种,全球个体数量不超过600只。

放眼整个广东,珍稀物种的身影正频繁出现。深港两座超级城市之间,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再度迎来了极危鸟类黑脸琵鹭;去年4月,“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虎斑鳽也现身南岭;今年以来,一度销声匿迹的中华穿山甲开始在河源、惠州等地现身,茂名在9月也第一次报告了中华穿山甲的活动轨迹。

栖息地环境的改善与恢复,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改善的重要条件。超级城市迎来珍稀动植物“市民”,也是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的最好注脚。省林业局的数据显示,5年来,珠三角完成碳汇造林3.4万公顷、林相改造4.6万公顷,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26个,湿地公园总数达127个。

而纵观整个珠三角,带状森林、街心公园、区域生态廊道等的建成和提升,使巨型城市中的自然生态逐步变成一张亮丽的广东“名片”。此外,广东目前共建成1063处自然保护地,在城市和山野之间共同构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广东林长制的逐渐推进,以我省主要山脉和河流为标识,整体布局全省鼎湖山、南岭、阴那山、罗浮山、云开山、莲花山6个重点生态区域,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全面推行林长制和建设高质量绿美广东打好框架。

沿着珠江回溯而上,哀牢山下,哈尼人祖祖辈辈稻作为生。层层叠叠红河哈尼梯田,滋养了哈尼族人千年来在当地生生不息,孕育了2000多种植物和460种野生动物。

“哈尼梯田的水资源利用模式,使人的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环境,反而与大自然高度协调,成为农业文化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典范。”大会上,哈尼族女孩施晓悦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向全球分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验。

充分利用传统生活方式,促进土著人民和地方社区与自然共生,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执行秘书穆雷玛认为,云南各族人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表明了自然与文化的联系,以及联系的价值。

精巧的平衡需要精巧的维护

跨越东西,粤滇两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二重奏”,正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传递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声音”。

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政策研究与发展主管吉多·布洛霍芬日前指出,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布局,表明中国从顶层设计对自然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所给予的重视以及采取的积极行动。

最新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更指出,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技术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中国绿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晋峰介绍,自1992年签署《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以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家战略、国家步骤方面的理念创新,既带动了国内相关工作的推进,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引领效应。

其中,作为中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为世界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关系贡献中国方案。今年7月,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划定的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不低于陆域国土面积的25%。

而在刚刚闭幕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堪称典范。另外,中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倡议,入选联合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全球15个精品案例。

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生物多样性公约倡导项目主任李楠看来,从顶层设计层面转变发展理念,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基。“国际经验表明,抛开发展理念,只谈生物多样性保护或保护地保护是不够的。只有在发展理念转变的基础上,法律法规的健全、地方政府的意识转变和公众的参与才有了基础。”李楠说。

2017年12月31日,中国全面停止商业性象牙加工销售活动,这一举动在全球获赞无数。李楠介绍,世界自然基金会与相关伙伴以及中国互联网、快递等领域的企业构建起打击网络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互联网企业联盟,随后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企业加入,形成辅助各国打击涉野生动植物交易的“毛细血管”。

“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这项由中国率先发起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得以在国家布局、政府引导下,由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众合力推动,从中国境内走向世界。”李楠说。

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接任COP15大会主席,所有区域代表均对中国担任主席国表示支持,并对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所做的诸多努力表示感谢。

激发“近海为家”生态荣誉感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指出,拥有所有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黄海、东海、南海、黑潮流域大海洋生态系;中国拥有高等植物34984种,居全球第三;脊椎动物6445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3.7%;已查明真菌种类1万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4%;中国生物遗传资源丰富,也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纵观全球,自然环境为全世界提供了50%的GDP,到2030年,还能额外创造35万个就业岗位。”穆雷玛说。然而,这座宝库正在遭受着严重危机。

多名专家表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来自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当下,有超过3.8万种生物正面临灭绝的威胁,其中超过1/3生物可能在本世纪与地球永别——其中相当一部分,我们甚至还来不及认识。

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可能造成生态环境的崩塌,由此带来食物短缺,人畜共患病传播,气候突变等灾难性结果。这种精巧的平衡,被穆雷玛用“interconnected”(互联的)加以描述。

精巧的平衡需要精巧的维护。保护工作也以一种互联的方式,千头万绪地铺开。

20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爱知目标(下称“爱知目标”)开始执行,然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掌握的数据显示,除了中国等少数国家,大多数国家并不能完成“爱知目标”设定的20项目标。《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新闻官员刘思佳透露,从全球范围看,20项目标中,只有6个目标被认定“部分实现”;下设的60个子目标中,只有7个完全实现,另有3个毫无进展。

“爱知目标”的困境,让与会人员充分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既要雄心,也要执行;既要政府行动,也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很多公众认为,保护动物是一个由国家出钱的项目,与自身无关。”李楠指出,只有让公众将生物多样性与自身切实关联起来,才能让前者有意识地采取行动,例如缩减日常生活中的食物浪费等行为,从而避免食物生产行业占用更多的能源、土地和水资源,才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贡献。

尽管多数公众对“爱知目标”、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等术语不甚了解,但在南粤大地上,保护海洋,保护森林,保护身边的万千生灵,已经成为了普通市民的自发行动。

在深圳大鹏新区,珊瑚保育志愿联合会的志愿者们走进当地中小学课堂,开展了一场丰富多彩的珊瑚知识和海洋生态知识科普讲座。据该组织负责人张缪成介绍,在2020年疫情发生前,这一被称为“潜爱课堂”的公益科普项目已举办了1000余堂。

“废水排海、近海养殖等人类活动往往给珊瑚的生长带来阻碍,废弃渔网的覆盖和渔船拖网则会给珊瑚带来直接性破坏。”张缪成认为,通过动员公众了解珊瑚知识、参与海洋保护,可以激发“近海为家”的以海为荣的生态荣誉感,也推动了社区参加海洋生态的共同治理。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时坤认为,公众期待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环境。随着城镇建设中绿化工程越来越多,周边的自然保护地建设逐步完善,相信保护自然、维护物种多样性的理念也将因此获得更好的推广。


原文链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110/12/c5825058.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16&appversion=8100&firstColID=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