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文化自信:本土物种命名修改经典案例——从普氏原羚到中华对角羚
2020/5/28 20:17:00 本站

编者按:两会的召开,各种各样的问题被呈现和提出,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5月26日,全国政协委员张周平提出规范本土物种名称,增强文化自信的提案,避免使用“洋名”来进行命名本土物种。在中国境内,生物物种“洋名泛滥”,本土化的命名微乎其微,让国内的人民群众有认知上的错误和偏差。他建议纠正国内物种名称,以科学严谨、结合历史传统的方式宣传物种使用名称。


其中,本土化名称科学纠偏的典型案例之一——“普氏原羚”的名称改为“中华对角羚”,既体现中华特色文化,又有强烈的民族情结。“中华对角羚”的本土化的名称,不得不提一个名人——葛玉修,他被人称为“中华对角羚”之父。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拍到了“普氏原羚”跳跃奔跑的图片,填补了这一物种的空白。随后,他深入了解“普氏原羚”的历史、生存现状、地域分布等一系列情况,发现“普氏原羚“是以沙俄职业情报军官的名字命名的,是一位对中国有罪的人物。葛玉修强烈主张:“它是中国独有的羚羊物种,应该拥有一个中国的名字”。在与专家和朋友共同研究探讨后,增加“中华对角羚“的本土化称呼。葛玉修的奔走呼吁,并在许许多多人共同努力之下,“中华对角羚”的名称深入人心,在《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金融时报》、中央电视台等多省卫视主流媒上反复出现。


葛玉修是中国绿发会中华对角羚(青海湖)保护地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也是一位走上讲台用心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摄影家。2002年以来,葛玉修带着自己用摄影作品制作的课件,深入学校、企业、机关、部队进行生态环保公益讲座,足迹遍布北京、深圳、山东、湖南、宁夏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完成讲座560多场,受到热烈欢迎,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爱环境、热爱自然的队伍中。


文/咚咚 审/Talina 编/Angel



原标题:

张周平委员:建议避免使用“洋名”来称呼和命名本土物种


微信图片_20200528161749.jpg

农工党青海省委会网站 资料图


5月2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青海省委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张周平处获悉,今年“两会”他提出了关于规范物种名称、叫响中国传统名称的提案,建议梳理我国境内原有物种名称使用情况,避免和杜绝使用“洋名”来称呼和命名本土物种。


张周平表示,中国本土生物物种在命名和使用上“洋名泛滥”,以鸟类为例,中国有记录的鸟类达1400种以上,几乎都是“洋名”命名,中国人自己首先发现和命名的仅有金额雀鹛、四川旋木雀和弄岗穗鹛3种。


“洋名泛滥让人误以为很多物种是国外引进而非中国本土。”张周平说。


他建议,梳理我国境内原有物种名称使用情况,以流传较广、时间较久的传统名称确定为日常宣传使用名称;在新闻和科普宣传中规范使用本土特有物种名称;在物种命名和称呼使用上做到科学严谨,避免和杜绝使用“洋名”来称呼和命名本土物种。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命名法是由瑞典生物学家林奈在18世纪中叶开始在欧洲推广的双名法,即拉丁文学名命名标准根据“模式标本”采集地点或者“科学发现者”的名字命名。“遵循这套命名规则,丹顶鹤的学名翻译成中文叫日本鹤,原产于中国的麋鹿翻译成中文是‘大卫神父鹿’。”张周平说。


张周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我国西部地区有许多动物以沙俄时代职业情报军官普热瓦尔斯基的姓氏命名,此人曾于19世纪70年代起四次进入中国开展殖民主义探险活动。“普氏野马”“普氏原羚”等动物名称多达几十种。“现在中国一些机构和众多动物爱好者在实践中将‘普氏野马’改称‘中华野马’,把‘普氏原羚’改称‘中华对角羚’就是科学文化领域纠偏的具体表现。”


张周平认为,“洋名泛滥”的情况是由历史原因造成的,当下生物物种的传承和保护重要性日益凸显,宣传推广本土物种名称,也是提升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


原文链接: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58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