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绿会收到淮河卫士申请成立“中华野大豆保护地·沈丘”,望推进中国境内野生大豆保护
2018/11/5 15:24: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近日,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向绿会递交申请,望成立“中华野大豆保护地·沈丘”。据该机构多年跟踪调查,在河南省周口市,多个县(市)均有野生大豆种群生长。申请材料中还谈到:大豆是全球重要的农作物,美国长期占据着国际市场的霸主地位。但在20世纪60年代末,严重的花叶病导致美国大豆种植业全面崩溃,其大豆产量从占世界总产量的80%锐减至20%以下。中国大豆则趁势取而代之,迅速占领国际市场。

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攻克大豆花叶病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杂交育种引入抗病毒基因。这种原始抗病毒基因唯一来源就是野生大豆。而作为大豆原产地的中国是唯一拥有野生大豆的国家。最终美国通过野生大豆与美国大豆品种的杂交创造出抗病毒大豆新品种,并借此迅速收复大豆市场。由此可见,保护中华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采菽采菽,筐之筥之”这是《诗经?小雅》中对“菽”的文字记载。

“菽”指的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谈到商代(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经济和文化发展时指出:“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粟、麦(大麦)、来(小麦)、秕、稻、菽(大豆)等都见于《卜辞》。

菽,即豆类的统称。

大豆是中国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已有五千年栽培历史,古称菽,是一种其种子含有丰富植物蛋白质的作物。大豆常用来做各种豆制品(豆腐、豆干、豆浆、腐竹……)、榨取豆油、 酿造酱油和提取蛋白质,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农作物之一。

据资料显示,大豆起源于中国,现种植栽培的大豆是对野生大豆通过长期定向选择、改良驯化而成。

微信图片_20181105103329.png

(野大豆,来源/淮河水系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野生大豆又是什么???

《救荒本草》中对野生大豆描述为:生平野中,北土处处有之。茎蔓延附草本上,叶似黑豆叶而窄小微尖,开淡粉紫花,结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极小。


野大豆是一年生缠绕草本,长1-4米。茎、小枝纤细,全体疏被褐色长硬毛。叶具3小叶,长可达14厘米;总状花序通常短,花小,长约5毫米;花冠淡红紫色或白色,旗瓣近圆形。荚果长圆形,稍弯,两侧稍扁,长17-23毫米,宽4-5毫米;种子2-3颗,椭圆形,稍扁,长2.5-4毫米,宽1.8-2.5毫米,褐色至黑色,干时易裂;现栽培的大豆是系直立草本,是在漫长的人工栽培过程中,不断积累细小的变异。偶有出现 “上部近缠绕”特征,也反映出现栽培的大豆与野大豆之间的渊源。

微信图片_20181105103334.png

(野大豆-花,来源/网络)

野大豆分布广泛,在中国从南到北都有生长,甚至沙漠边缘地区也有其踪迹,具有耐盐碱性及抗寒性,在土壤pH值9.18--9.23的盐碱地上可良好生长,零下41℃的低温下还能安全越冬。野大豆还是良好固氮、蜜源和饲用的植物,种子及根、茎、叶均可入药,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开发前景,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然而,野大豆多缠绕于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或小灌木上,易遭受砍伐、放牧等人为干扰。中国野大豆虽资源丰富,但某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荒、放牧、农田改造、兴修水利以及基本建设等原因,植被破坏严重,致使野大豆自然分布区日益缩减。

微信图片_20181105103337.png

(野大豆一种缠绕草本,来源/网络)

绿会将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同时,也将持续关注中国境内野生大豆种群现状,积极推动本土农作物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绿会!

文/小六  审/小飞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