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长江大保护”滨海湿地不可或缺,重建设轻保护不可行|绿会南汇东滩调研观察(一)
2019/7/28 21:40: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前言:“南汇新城镇是承接国家战略而生的,这里原本就是大量的建设储备用地”,临港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如是说。


“在管理者眼里,只要不种地、不盖楼,就是荒地,所以要想着法子变现、做开发”,保护南汇东滩湿地的保护者们说。


这座从海里长出来不过10多年的新城镇,对湿地功能及保护意识还严重不足,重建设轻保护、有悖生态文明的思想未能实质转轨,是当地湿地屡遭破坏的根源之一。



今年春天,上海南汇东滩因为大面积在原湿地范围内植树而引起志愿者反对,绿会除多次发文谴责其“造林毁湿”外,还致函相关部门,要求停止破坏湿地,尽快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


7月25-27日,受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南汇新城镇政府邀请,绿会代表前往调研南汇东滩湿地现状。


微信图片_20190729114536.jpg


南汇新城,地处浦东新区南部,东至长江,南至杭州湾,面积152.15平方公里。形象地看,它正好处于长江入海口最东端的岬角上。2012年前,这里叫临港新城;2012年后,其行政管理上由上海市政府下放至浦东区之后,正式改名南汇新城。前几年,其官方名称再次变成“南汇新城镇”。对于后边多出来的一个“镇”字,上海人在提到时,会意味深长地笑,说“城”与“镇”的区别,就不用多说吧。


南汇新城2002年开始建设,2005年前后基本建成。“主要是通过自然淤积和人工吹填形成的”,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在介绍时称,这个崭新的城区在建设之初,就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上海“十三五”规划的重中之重。


微信图片_20190729114538.png


而对南汇新城的定位,主要基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浦东机场与洋山深水港之间,相关部门希望依托上海国际航运货运中心,将南汇新城发展为功能综合、产城融合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成为滨江沿海发展廊道上的节点城市;同时是以先进制造、航运贸易、海洋产业为支持的“滨海未来之城”,最终建成以自贸区制度创新、产业科技创新、智慧文化创新为动力的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


南汇新城的发展定位之高,从中可见一斑。南汇新城在其发展中,也始终强调“一张蓝图干到底”。


微信图片_20190729114540.png


然而,与其经济发展潜力举足轻重相当的,是近年来越来越被国际国内高度重视的湿地生态价值。因为这里也是目前全上海最大的自然湿地所在地。据官方记载,南汇东滩湿地面积达122.5平方公里,北起浦东机场围合区,南至南汇新城镇芦潮港码头,西至九四塘,东至海边滩涂。这片湿地范围内植被丰富,原生植物以芦苇群落、海三棱藨草群落为主,同时由于长江口长年累月的泥沙冲积、并在海水顶托下淤积成陆,其泥质滩涂上底栖生物丰富,软体动物、甲壳类、多毛类和鱼类多达100多种。优良的滩涂环境,吸引了每年沿海岸线迁飞的大量候鸟来到这里歇息,补充体能,甚至繁衍生息。因此,南汇东滩自然成为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徒路线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是名符其实的申城第一“鸟类天堂”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地区。


微信图片_20190729114541.png


据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袁晓等在《湿地国际·中国》上介绍,截止2009年12月,已在南汇东滩记录到鸟类19目46科249种;其中被列入国家级保护的有25种,被列入上海市地方重点保护的鸟类有10种,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 I 的有18种。并同时记录到白鹤、小滨鹬、赤胸鸫、黑翅鸢和短嘴金丝燕等5种上海市鸟类新记录;罗纹鸭、黄嘴白鹭和三趾鹬等3种水鸟的单次记录数量,也超过了世界水鸟种群数量的1%,并于2006年9月单次记录到2万多只次的水鸟。

 

而今年5月,民间最新观测记录显示,已在南汇东滩发现410种鸟类。所有这些监测数据,都说明南汇东滩是候鸟迁徙路线上一个已经达到了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重要停歇地。


微信图片_20190729114543.png


老万是一名高校老师,半年前正式成为南汇东滩的一名爱鸟志愿者。半年多以来,他利用工作之余前往南汇东滩观鸟,目前已认识200多种鸟类。“以前真没想到这里的鸟类资源,这么丰富,这么好看”,老万坦承出来做志愿者,与其他志愿者一样,就是不希望家门口的湿地资源屡被破坏。


微信图片_20190729114544.png


7月25日上午,在临港新城镇开发管理建设委员会陪同下,绿会代表从塘下公路出发,一路向外(海)实地调研。沿途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这座新城长出的“年轮”。因为海岸滩涂的围垦,数十上百年来的基本做法并没有实质改变,都是先筑堤,再排水,让湿地变成陆地,然后再建设起厂房、楼房或农田水利等。

 

“南汇大多数人所知最老的堤,是钦公塘(现老东川公路),是雍正年间南汇知县钦琏所筑,其后是1949年大潮入侵、死伤人无数后修筑的人民塘,再往里是胜利塘、八五塘、九四塘、零二(2002)塘、世纪塘”,南汇新城一林业干部称,在他小时候,还清楚记得在人民塘和胜利塘之间,是由部队连队进驻,负责开垦大片大片的水稻田,而整个南汇新城也就是这样逐年从西向东层层淤滩而成。“向大海要土地,与现在的经济建设是一样的逻辑”,相关政府工作人员承认,南汇东滩现“被爱鸟志愿者指责不该种树、种水稻等的地方,大多原本就是建设储备用地”。


微信图片_20190729114546.png


作为核心爱鸟志愿者之一的老万认为,这些年南汇东滩湿地屡被破坏的表现,主要是被莫名大面积出租种水稻、搞养殖、大片的原生芦苇消失、以及在湿地上成片成规模植树造林等,因为在管理者看来,“只要不种地、不盖楼,就是荒地,所以要想着法子变现、做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价值认识严重不到位。

 

即便对于淤滩成陆式开发建设,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也承认,自三峡大坝运行后,处于长江口的南汇新滩每年新淤成陆的速度已明显下降。“以前每10年左右要新筑一道堤,堤与堤之间的平均距离约3公里左右,现在自2004年世纪塘建成后,一直未再筑堤”,临港新城开发建设管委会人员介绍。2018年7月,国家出台政策,严控沿海围填海造地,加强海洋生态修复,以确保海洋生态红线面积不减少,这也是世纪塘外至今仍保留有100多平方公里滩涂的另一重要原因。


微信图片_20190729114549.png


然而,有研究表明,在南汇东滩开发建设中,对湿地和滩涂的开发建设速度,已远远超过了滩涂的自然生长淤积速度。徐俊杰、陈勇等2011年发表于《上海国土资源》的一篇论文指出,近30年来南汇东滩的围垦呈现“由慢至快”发展趋势,在2002-2005年,这个速率已达到惊人的35.27倍,围垦速度远大于淤积速度,而每年8平方公里的围垦速度才是较为适宜的。


(以上图片部分由绿会志愿者提供)

 

文/ 橡树   审 /linda   责编/Ap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