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寄语环保网络大电影《萤火虫之恋》 | 周晋峰:要体现生态文明观念,展现新时代科学和文明成果
2019/7/17 19:44: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近期,一部环保网络大电影的制片组到访绿会,希望绿会作为环保公益组织参与该电影当中。绿会秘书长亲自接待了该电影的制片组,并将一些环保理念,及环保实例详细讲给电影制片组。



现将绿会秘书长发言整理如下:


在萤火虫保护领域,很多虽然名义上是在做环保的事,其实是不环保的,比如萤火虫艺术节、萤火虫放飞等活动,其实质是对萤火虫本身的一种伤害,绿会志愿者和其他环保兄弟组织都对此提出了非常严肃的批评,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林草局、地方环保部门进行了举报,因此很多萤火虫艺术节也都在开始之前就被叫停了。与此同时,包括现在以斑海豹等野生动物为题材的公园活动、拍的电影,许多环保专家也提出了非常强烈的批评,因为传递了很多错误的理念。


现在全世界的潮流是鼓励大家少去甚至不去动物园、海洋馆这样的场所。我们要支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影片的选题与情节,很多地方都要和现代的动物生物伦理、生态文明保持一致。这个领域的观念也是一直在不断地更新。比如我们最近连续发文批评了几个违反生态的“绿化”案子,最新的一个案例,天津的一个郊野公园,这个公园正在改造中,但它改造的方向是错误的:扎芦苇、清河塘、修栈道......这些都是错的,为什么呢?那个地方有一种低斑蜻,它是中国已知约800种蜻蜓中最珍贵的一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物种名录中,低斑蜻的濒危级别为CR(极度濒危)级,比大熊猫的EN(濒危)级还高出一个等级,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鱀豚的濒危等级相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审低斑蜻等级时,同时声明该种全球的种群数量正在逐年下降。而天津作为低斑蜻零星分布的省份,最近,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录,是在2005年的天津河北区张兴庄姊妹湖发现。但是由于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近些年,志愿者们再次前去考察,发现姊妹湖已经彻底没有了低斑蜻。令人惊喜的是今年却在郊野公园被发现了,但低斑蜻作为水生昆虫,对环境要求极高,该公园的一些列改造与施工,将可能使这几十只低斑蜻面临毁灭性灭绝的危险。因此,天津市政府高度重视,请绿会去讲如何改造。与此相类似的,比如说赶海拾贝,大家非常喜欢去海滩上捡贝壳、蛤蜊这些东西,这不行吗?为什么不行呢?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沿海的自然海岸线全面进行了改造,滨海新区一个大会堂外面贴着“荒滩变美景”的宣传照,但这本身就是一个反生态文明的行为。因为现在在天津没有荒滩了,全变美景了。水泥栈道绿草坪,低树蔷薇,那片荒滩,每年上百万只鸟,从非洲,从马来飞过来,还要飞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去,就得在那落一下,从泥里吃一点海产品,补充一点能量。但政府都种上树,鸟就落不下来,也很难像往常一样进食。而游客们高度热衷的赶海活动更是将这些鸟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大规模的消灭,这也就极大地危害到了它们的生命安全与种族数量。在天津的八卦滩也有一种鸟是濒危动物——遗鸥,今年五一以来,这里不幸却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保护战”。受一些社交软件误导,这片滩涂曾经挤满从各地闻讯而来“赶海”的游人,滩涂附近的道路两侧则停满大小汽车,八卦滩现场一连近半个月“热闹非凡”。而这也给濒危动物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如果有濒危鸟类种群数量的1%在一个地方发现,这个地方就应当被认定为它们的重要栖息地了。而正是天津八卦滩这个地方,全世界90%甚至95%的这种亚洲的都在这儿。但是政府就要搞建设,这实际上也是反生态的一种体现。再比如上海的东滩,有的专家说上海绿化工作要加强,要搞绿化,领导说泥滩不好看,没有绿,要绿化,上海下达了绿化指标。在上海的一个德国摄影爱好者,我们管他叫德国“鸟叔”得知情况后很紧张,马上给绿会邮寄相关资料,我们建议上海有关部门对此事进行科学考虑,有效评估其生态影响。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而非“一刀切”或“片面”的理解,甚至曲解“绿色”的深刻内涵。


绿化要进行科学考虑,必须要保护生态。海滩、泥滩不光是给鸟类生存的,蛤蜊、贝类这些同样重要,它们是海洋生命。那么沙滩、泥滩又是什么?是产房,大家知道乌龟要到沙滩上去产卵,没有了沙滩,没有了泥滩,这些海洋生命就都没有了。没有了泥滩,没有了荒滩,什么叫绿水青山?什么叫生态文明?


还比如说乡村振兴发展,简单的大规模的建设。就旅游来说,存在不同的意见,现在稍前卫一点的生态环保主义者是极端反对旅游。现在的旅游,有严重的问题,为经济而经济,这都是工业文明,资本逐利带来的。但其实这并不需要,人类现在能承担这样所带来的后果吗?很显然无法承担。对于生态文明、生态旅游的态度来讲,我们属于温和派,而非极端派。但极端派就是坚决反对旅游,因为它带来的碳足迹、碳排放、环境破坏、交通压力等等,这些和现在我们人类面临的气候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都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我们的旅游能够适当的减少一点,飞机会少很多,火车会少很多,旅店一次性用品会少很多,那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将得到改善。


为什么物种都灭绝了?一种原因就是修了大量的路,修路把物种的迁徙全部都割断了,我们强调保护,也强调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人民的脱贫与生活同样重要。但是生态文明时代,应该要求整体的观念更新。我在武汉参加绿水青山大电影国家公益环保电影启动仪式时,就讲了一段话,到底什么是绿水青山?导演们觉得我讲的是一个故事,他们觉得应该用艺术,用最宝贵的、最先进的、最正确的思想传播出去。新华社看到我参加绿水青山大电影的致辞这篇文章马上联系我们,其中提到的故事,因为谁也想不到,一个生态工程可能正是一场即将上演的破坏生态工程。


我看过一些美国的大片,都是有很宏大的背景,同时植入了很多新的概念,并且变成了一种潮流去引领时尚,比如说穿衣、吃饭、建设等领域,这是一种全新系列的时尚,甚至包括开会,村子内部开会、搞建设、建特色小镇、搞生态保护,不仅要有鲜明的主题,还要有丰富的科学、时代和未来在里面。而且要紧扣时代的热点,像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良食等等,要在影片内融入一些现在青年感兴趣的社会热点概念,可以以一些肢体或者对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的作品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


我们原来讲代际文明,就是说我们这一代要给下一代人留下水喝,但现在不是了。因为现在这一代人就已经没水喝了。二十年前在农村挖井吃水,挖五米才能挖到水,但是现在要打到一百米机井下去才有水喝。再过20年,现在的人正直壮年,可能就要打到一千米才有水喝,所以,现在根本还谈不上代际问题。就我们这一代来说,现在的纯净水确实已经没有了。根据科学专家的研究,我们购买的纯净水中都含有微塑料,这已经是无法逃避的事实了。人类虽然也在不断的进化,但是总体上我们进化的速度远比不上毁灭的速度。


去年在香港开气候会议的时候正好赶上台风“山竹”,我说“山竹”是百年不遇的台风,明年可能还会遇到百年不遇的台风,且比“山竹”还要大,也许之后的某一年会没有,但是整体趋势是每一年都将有百年未遇的台风,这是为什么?因为气温升高了一度,巨大的海平面,升温一度将能使其蒸发出多么巨大的水汽?而赤道地区又将会多蒸发出多少?经科学家计算,一天就多出几十个原子弹的能量来。蒸发出的水分上升到天空,形成云团,形成暴雨,这个水量是一定要降落的,当然绝大部分降落在海里,但不可能全部落在海洋中,总会有一个云团降落在香港。云团的数量逐年增加,其所集聚的能量亦然,这一度的气温在一年365天都在增加。有人说气温增高两度并不可怕,每年从冬天到夏天气温能升高近20度。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升温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并不仅仅是给香港带来洪涝这么简单。过去我们的楼房是按照百年不遇的台风强度标准所设计的,而现在台风的强度每年都在升级,因为气温每天都和前一天不同。这永远是一个单向的变革,这是非常可怕的。包括城市的大暴雨,比如北京前几年下暴雨很多人遇难,北京设计的排涝系统实际上是以百年不遇的标准所设计,但是以后百年不遇的暴雨会经常遇到。我们的地球以前是波动的变化,但现在却是单向的波动变化,偶尔会低、偶尔会高,这种单向变化现在是呈加速度增强的。而生物灭绝的速度与气温升高的速度亦是如此。极端的气候也会越来越多。


基本的原则,如果你们觉得环境和生态是你们的理想,那么我们来建一个平台来支持这个理想,我们刚建了一个“绿水青山专项基金”,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动员全社会改变生活方式,要把这些介绍给企业,不断的以各种各样的渠道途径一起来推动平台建设,我们有资质也应当去推动这件事情。我们一起来把生态环境保护这件事做起来,我们第一是开放的,第二是支持的。总而言之,我们对于宣传环保、宣传生态是不遗余力的,这是我们的正职所在,我们不光自己干,还要帮着大家干,还要拉着大家一起干。


《萤火虫之恋》这部影片应该以2018年在德国国家保护区内一项进行了23年的科学调查报告为更大的背景,这个报道在全世界极为轰动,CBC这些大的电视台都进行了相关报道,这件事就应该放在你们影片的开始。它介绍了德国人在国家保护区内,花了23年发现他们保护区的昆虫23年中灭绝了78%,这是一个惊动全世界的新闻。因为在保护区里边被保护着的昆虫都灭绝了,更何况保护区外面生态环境中的昆虫,这个报告惊动了全球。昆虫要灭绝,人类就会灭绝,因为昆虫有很多种,亦有其对应的很多自然生态功能,其中有一类昆虫叫传粉昆虫,比如蜜蜂、蝴蝶,传统上传粉都是要依靠传粉昆虫,风媒和虫媒各有不同的能量。但如果没有了昆虫,自然界的植物就会发生灾难性的灭亡,所以它的大背景应该全是昆虫。我们专门成立了一个观虫委员会,就是一个热爱昆虫的组织。全世界对于昆虫的认知在那个报告发出之后,即受到了极大地震惊。整个科学界(不局限于植物学与动物学等门类)都知道这个报告。大家非常震惊,为何在保护区里这样一个也没有人去打压的环境中,还会发生如此大规模的灭绝?是因为周边农业的发展,主要还是栖息地消失、农业的生产、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昆虫如此大规模的灭亡。一个英国人跟我说,他小时候在郊区,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虫子和鸟,但是现在几乎很少看到。


另外一个题材——北京雨燕的研究也很有意思。现在科学已经研究的非常清楚,北京的燕子是先向西飞,通过新疆飞到欧洲去,然后在地中海停留一段时日,再从欧洲一直飞到非洲的南端越冬,迁徙距离在同等体型鸟类中最长,一生旅程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它的飞行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性的。这种燕子已经被国际学术界定名为北京雨燕了,在北京历史上叫“燕京”,也与它们有直接关系。但它实际上是只有几个月在北京,随着人类活动,雨燕在北京已经越来越无处可栖息。为什么呢?因为北京雨燕筑巢繁殖所需的古城楼、土楼,可以做窝的地方没有了,北京原来都是木制房子,现在没有了。一只雨燕一年能吃十几万只腻虫,但现在雨燕也没有了,怎么办?只能打灭虫药了。本来雨燕控制腻虫,现在雨燕没有了就用药,然后污染地下水,地下水又回到海里去,海里又回来,循环往复最终还是人类自己吃。包括我们吃的东西,农药经过循环,最终也是不断的进入到人类的体内。就像塑料一样,塑料大能看得见,但化学分子很难肉眼发现,在自然界中,几百年上千年也坏不了,它不断地从水中被冲入土壤再进入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体内。在上海给华东地区的儿童做了一个体检,发现华东地区儿童身上的兽用抗生素统统超标。为什么?因为所食用的肉中含有兽用抗生素,其实我们身上肯定也有。现在北京雨燕还是没有,政府还在打药,这些药物不断的累积,一圈一圈的循环,不断的在增量,这些必须要改变。这就是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我们从原始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至今必须要改变了,我们不能在工业文明的这种方式中继续生活,必须要建设生态文明,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才能继续生存。


关于《萤火虫之恋》这部影片既然你们已经准备了,我们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尽量做得更好,一是不要有错,从生态文明观念从科学上不能有错;二是尽量多植入现代科学、文明的成果。能够通过这样一部影片改变更多的人。


我们愿意为环保事业,为你们的环保影片参与其中,我们的办公室标语“我们的经费是人民省吃俭用捐的”,所以在时间和经费等各个方面,我们都要让它产生最大的效力,同时我们愿意提供一些影片的理念、概念等方面的指导和宣传方面的帮助。也希望能在影片中植入更多的环保新概念与元素,我们一起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最后能传播出去并且能真正的发生改变,这样的一个平台对生态文明建设来说是最重要的!


(注:本文发言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核实,如有疏漏,敬请谅解。)


整理/子舒、文文、夏冉 审/天亮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