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中国67年平均气温上涨约2摄氏度(1951-2018)| 读《2018中国生态环境公报》和IPBES报告有感
2019/6/3 20:27: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中国绿发会小编最近在学习中,读到5月29日生态环境部刚刚发布的《2018中国生态环境公报》。笔者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据:从1951年到2018年,我国的平均气温升高了约2.0℃。


虽然《公报》中没有以结论的形式这么说,但是我们来看这一份61页纸的报告中“1951—2018年全国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的数据图:


微信图片_20190604091549.png

(数据图:1951—2018年全国平均气温年际变化。来源:《2018中国生态环境公报》第53页)


这份报告显示的最新数据还表明:2018年全国平均气温为10.09℃。因此,纵向的放到历史的时间轴中来看,我国从1951年(约8摄氏度)至今,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2.0℃。


是不是很令人震惊?因此,气候危机,绝不是空穴来风。


而联合国IPBES在5月6日刚刚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中也指出:“全球影响最大的自然变化直接驱动因素是(按影响程度排列):土地和海洋用途改变;直接利用生物;气候变化;污染;以及外来入侵物种。”——请注意,气候变化排名第三。


该报告还指出,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导致其他驱动因素加剧,丧失的速度加快:


“气候变化是直接驱动因素,它正日益加剧其他驱动因素对自然和人类福祉的影响。据估计,到2017年,人类造成气温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上升了约1.0摄氏度,在过去30年里,平均每十年上升0.2摄氏度。极端天气事件及其带来的火灾、洪水和干旱的频率和强度在过去50年加剧,而全球平均海平面自1900年以来上升了16至21厘米,在过去20年以每年3毫米以上的速度上升。这些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包括物种的分布、物候、种群动态、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功能等。根据观测证据,这些影响正在海洋、陆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加速发展,并已经影响到农业、水产养殖、渔业和自然对人类的贡献。气候变化、土地/海洋用途改变、资源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入侵物种等驱动因素的复合效应可能加剧对自然的消极影响,在珊瑚礁、北极系统和稀树草原等不同生态系统中已经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见IPBES报告B2部分)


我国在2015年给千年发展目标的答卷中,唯一一项不及格的就是7B项“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到2010年显著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的速度。”未来,随着气候的持续升高,下一个联合国的生物多样性目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前景会如何?


(本文为笔者学习笔记)


文/Linda 核/花花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