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草地贪夜蛾(秋粘虫)在美洲没成大幺蛾子,为什么到了非洲和亚洲就横行肆虐了?
2019/5/24 19:12: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如果我们仔细翻阅草地贪夜蛾(秋粘虫)的历史,就会发现它其实是美洲的本土害虫。2016入侵非洲之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敲响了警钟。2018年,它迅速入侵亚洲。再后来,我们知道了,2019年已经入侵中国,而且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蔓延。


微信图片_20190524175459.png

来源:德克萨斯A&M大学Allen Knutson


中国绿发会小编开始梳理历史文献,发现一点:在美洲的学界,秋粘虫并没有引起这么大的举国喊打。


问题来了:秋粘虫在美洲那么多年没太大的兴风作浪,为什么到了非洲和亚洲,就横行肆虐了?


微信图片_20190524175501.png

Cotesia marginiventris捕食秋粘虫。来源/左图:M.J Sharkey; 右图:A.S.T Willener


再进一步梳理,发现,很大的一个可能因素是,在它的原栖地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少拟寄生物(如寄生蜂)跟它共同进化——亦即,秋粘虫所到之处,寄生蜂也活的滋润极了。


神奇的大自然,就是这样一物降一物,环环相扣,保持着一种相对自然的平衡。


微信图片_20190524175502.png

草地贪夜蛾(秋粘虫的成虫)。一旦出现,成虫们的寿命大约为10天,有时甚至长达21天,而雌性则在生命的早期产卵。成虫爱在夜间活动,在温暖潮湿的夜晚进食庄稼最厉害。来源/Wikipedia


比如,科学家们发现美洲的甲腹茧蜂(Chelonus)能有效防治秋粘虫。雌蜂把卵放在粘虫卵里。一旦孵化,寄生蜂的幼虫就会吞噬粘虫。然后,寄生蜂会旋转一个坚硬的白色茧,并在茧中发育到成虫阶段。


另外一种寄生蜂学名叫Cotesia marginiventris,它大概还没有跑出美洲,所以笔者居然没有找到对应的中文名称。这种原产于美洲的蜂,遍布南美洲和中美洲,在北美洲南部也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自然分布范围,跟秋粘虫原栖息地可以说是覆盖重合度很高的。它们常常被引入作为一种生物防治手段,以防治农业害虫,如粘虫、非洲粘虫、草坪粘虫和卷心菜。 (Ashley, 1986; Lai, 1988)


那些经历了对秋黏虫的漫长适应过程的那些寄生物种,它们往往宿主范围很窄。


这也说明,大自然相生相克,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来达到一个内在的平衡。


为什么说秋粘虫后来成了人人喊打、国国头疼的“外来入侵物种”?因为它来得突然,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由于这个环境里面没有与它漫长共同进化出来的、相生相克的天敌,加上本来可能克制它们的物种大量丧失,这样一来它们就肆虐横行了。


微信图片_20190524175504.png

在非洲的刚果,秋黏虫在玉米地糟蹋庄稼。2016年以来,该国受到该外来入侵物种重创。据2017年非洲农业的报道,原本每袋25公斤玉米的价格上涨了三倍,从10美元猛涨到30美元。图片来源/Africanfarming


近半个世纪以来农药、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使得秋黏虫具有了良好的抗药性。而入侵之后所在地大自然中本来潜在的它们的对手——如鸟类、青蛙、以及各种各样的昆虫……,都没有来得及“应敌”,早就因为化学方式的大量使用,导致种群急剧下降、生物多样性断崖式暴跌。大量数据、联合国IPBES的最新报告,都能反映出这一悄然进行、不为人所察觉、却又惊心动魄、细思极恐的现实。


中国本土生物多样性丧失有多严重?不说别的,就拿桐柏山的“中华蜜蜂保护地”来说。中华蜜蜂(Apis cerana)是中国本土独有蜜蜂品种,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及传统农业的主要传粉昆虫。2018年,蜂民损失蜜蜂近五分之三。直接原因,就是林业部门的喷洒农药作业。


微信图片_20190524175508.jpg

农药影响,中华蜜蜂蜂群的大量死亡


2018年6月,因为桐柏县林业局喷施农药,造成中华蜜蜂蜂群的大量死亡。2019年4月中旬,桐柏县农业局为防治小麦病虫害喷施农药,再次造成中华蜜蜂大量死亡。据向有关蜂农调查,这两次因为喷施农药而造成的蜂群的损失高达3000万。


(拓展阅读:又是农药惹祸?蜂群大批死亡 |“中华蜜蜂保护地·桐柏山”告急!


本土生物多样性保护多么重要?远非可以用经济来衡量。中华蜜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起着重要的平衡生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较早驯化这种蜜蜂的国家之一,如今它们却走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在中国,中华蜜蜂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一些冬季开花的植物如无中华蜜蜂授粉,必然影响生存。中国许多植物繁衍下来,中华蜜蜂功不可没。中华蜜蜂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而西蜂的嗅觉与中国很多树种不相配,因此不能给这些植物授粉。


农民没发声吗?提了建议。有效吗?无效。我们的时代,偏向于这种广施农药、短平快的解决方式。却不去想,这种做法的长远后果是什么。为什么如今远在南极、从未接触过人类社会的企鹅身上,已经有了DDT?因为生态系统是内在循环相通的。这种用农药来主导对付一切害虫的短平快的解决方案,正在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埋下深远祸根。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农药的副作用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1960年代,DDT被认为是无毒的“革命性”的新农药和“虫子原子弹”:它被认为是一种几乎对所有害虫有效,又对人类无害的“万能杀虫剂”。厂商大力宣传它们比母乳还安全。那个时候,孩子们、士兵们那它喷洒在自己的头发上,防蚊虫叮咬、杀死头发里面的虱子。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经济发展,孕育了时代的“自大症”,人定胜天、无所不能,着眼于短期立竿见影的解决方案,忽略了可持续与高质量的发展,并进一步促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归根到底,人类应该重新对自然抱有一定的敬畏,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解决方案,来提供对复杂且可持续性挑战的多功能应对方案。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山水林天湖草是一个生命有机体,要系统地去考虑。”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


因此,在农业生产、害虫防治、环境治理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势在必行。


从当下形势来看,秋粘虫可能就在我国“扎根”,成为我国另一个北迁南回、周年循环发生的重大害虫!它们最爱吃的是玉米,今年我国玉米的形势堪忧。该害虫对多数转基因作物和多种农药产生了较强抗药性,而且媒体报道说,它“几乎没有天敌”。


其实这么说恐怕是矛盾的——因为“天敌”本身是一个应该放在进化中来谈的概念,是指的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一般指一种动物长期、稳定的以另一种动物作为食物来源。对于入侵的外来物种来说,谈刚刚被入侵的系统中没有它的“天敌”,不仅恐有失公允,而且可能起到误导,让人误以为非农药不可,从而放弃其他尝试。


因此,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它没有天敌”恐吓,而是说,我们要去寻找可能干掉它们的生物。


《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在“为了自然与人——从沙姆沙伊赫到昆明”行动议程中,明确鼓励世界各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并激发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灵感,从而为促进2020年CBD公约即将在中国举办第15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提前建立一个行动的基础。


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它是我们的“自然银行”,能够永久地为我们提供福利。应该将生物多样性价值整合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中,减少对自然的压力,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减少生物多样性损失,并抵御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的能力。


文/littlejane 核/岩青 编/Angel


【推 荐 阅 读

3种寄生蜂对草地贪夜蛾(秋粘虫)防治有效 | 绿会生物防治小组研究(2)

中国绿发会召开草地贪夜蛾(秋粘虫)生物多样性防治会议

草地贪夜蛾(秋粘虫)5月中旬或将入侵长江和江淮流域

外来入侵物种“草地贪夜蛾”(秋黏虫)敲警钟:农业部门应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系统生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