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地衣苔癣或为治沙先锋?绿会秘书长拜访中科院微生物所 | 长江源保护
2019/1/30 17:42: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1月24日上午,绿会秘书长拜访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菌物标本馆,与姚一建研究员、魏鑫丽博士研究员、魏铁铮副研究员等青藏高原野外考察工作团队进行座谈,就极地/冻土地区微生物调查、保护;沙化科学治理保护与真菌地衣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际合作进行友好沟通。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15.png

(先锋物种地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绿会秘书长面对这一专业领域,虚心请教,首先与魏鑫丽研究员围绕地衣的分类和科研等展开友好交流。地衣(lichen)是真菌和光合生物(绿藻或蓝细菌)形成的稳定而又互利的共生联合体,其本质为真菌,属于一类专化性的特殊真菌,其繁殖依靠真菌的有性繁殖及营养性繁殖。真菌可以分解有机物为藻类的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可以为真菌的生活提供有机物,二者相互依赖形成共生关系。地衣通常生长在极端生境,尤其是其他生物长不了的地方,可谓是先锋生物。全世界已描述的地衣有近1000属,20000种,从两极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从森林到荒漠,到处都有地衣生长。但自然界预计还有90%以上的物种尚未发现。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20.png

(秘书长与魏鑫丽研究员交流地衣研究与保护 摄影绿会)


大部分地衣是喜光性生物,要求空气新鲜,对污染极为敏感,因此,在人口稠密的城市附近,极少见到地衣。地衣一般生长慢,但可以忍受长期干旱,干旱时休眠,雨后恢复生长,可以在峭壁、岩石、树皮或沙漠地上发现。地衣耐寒,因此高山带、冻土带和两极也有地衣存在,尤其是极地的优势生物。地衣,可以长在沙子等附着物上,没附着物不断流动的也有,堪称最坚强的先锋生物。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22.png

(实验室地衣样本 摄影绿会)


秘书长咨询关于地衣目前的应用,魏鑫丽研究员表示主要关注地衣的化学成分,抗癌抗艾抗菌等活性物质。国际上偏应用的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其生长周期过于漫长。地衣能否作为沙漠修复工具,这是非常好的应用途径,地衣主要靠孢子生长,需要的水很少,但正常生长较慢。地衣是怎么出现的,如何演替的,扮演什么生态角色,我们要充分遵循自然规律,认识自然现象,通过现象看到本质。比如对某一地衣物种开展研究,它在自然界是什么状态,实验室培育成功返回后会产生什么影响?首先在实验室中模拟自然环境,人为刺激让物种快速生长,培育孢子,然后再释放到环境中,加速生长过程。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25.png

(生机勃勃的地衣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鑫丽研究员表示不同地区的地衣区别也很大,生物群落在不断演化,在不同海拔都有特定的种群,多样性丰富。关于学科背景,当前国际上围绕生物多样性对真菌地衣的保护工作已在一些国家开展。中国在该领域的工作还很初步,主要代表是地衣真菌学家魏江春院士。上世纪50年代,为填补国内学科空白,魏院士在国家支持下赴前苏联学习地衣,因此相比其他研究方向,地衣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主要的相关学术期刊包括菌物学报和菌物研究等。国内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文章影响因子等,也给地衣研究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桎梏。同时面临的困难是缺少专业人员和研究经费。


目前国内从事地衣学研究的青年骨干力量很多在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受过专业的训练,本课题组在魏江春院士的带领下,专业方向相比更为全面,基础和拓展并行。地衣的本质是真菌,目前国际关注的物种 “生命树”,分析物种起源及演化过程,地衣型真菌在此方面也应引起重视。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27.png

(菌物资源是人类健康的宝库——魏江春院士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地衣因为需要附着在一定的基物上,在自然界中呈现丰富多样的形态。相比其他真菌,地衣的化石较多,目前已发现167个,证据最为确凿的地衣化石距今4亿余年。秘书长建议可以开展地衣化石的古DNA研究,运用最新的前沿技术予以检测,有助于更客观更精确发现。


秘书长就国际上关于地衣栖息地变迁情况,地衣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关系与魏鑫丽研究员进行探讨。如在可可西里等高海拔地区,没有高等植物,地衣苔藓是先锋植物,自然环境变化后,物种也随之迁移,亟待开展生态整体演变的研究。中科院空天院专家观测到卫星影像显示,内蒙风沙去年变大,秘书长指出与沙漠汽车拉力赛有深刻关系,不合理的赛道赛制让沙漠的地衣苔藓因为车轮碾压遭到严重破坏,沙子失去了保护层随风而起。这是典型的人为扰动导致环境变迁。秘书长指出应该从沙漠拉力赛事各项营利中专门拿出一部分开展当地地衣苔癣研究和修复,落实生态补偿和修复政策。地衣是极端环境的基础稳固器,有了结皮才更适合草籽生长,逐渐有林灌木等高级物种,生态也随之向好的方向演变。所以大量种植梭梭后,是否会帮助地衣生长呢,答案十分明显。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30.png

(沙漠汽车拉力赛 图片来源于网络)


魏鑫丽研究员表示认可,并介绍典型案例:宁夏沙坡头地区为保障包兰铁路的顺利通行,通过在铁路两边人工扎大量草方格,同时植树的方法,短时间内很好地固定住了流沙,但后来种植的树木枯死,草方格也日益腐烂,形成了基本的有机质和营养源。虽然当地年降雨量低于160毫米,但地表因为这些宝贵的雨水结成了一层黑色的硬皮,仍然发挥着关键作用。这黑糊糊的一层包括蓝细菌、绿藻、地衣、苔癣等,是一层有机复合体。经过这种长期的自然演替达到了固沙的目的,自然的力量显露无疑。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33.png

(俯瞰包兰铁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随后和姚一建研究员、魏鑫丽研究员、魏铁铮副研究员正式会谈中,秘书长表示此次拜访主因是长江北源卓乃湖流域的大规模沙化,希望通过拜访推动:研究近自然方法治理沙漠,稳固地表;在三大极地区域开展科考,为相关研究提供样品,推动微生物领域保护工作;为2020年CBD COP15大会做准备,完善2020-2030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秘书长介绍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钱老指导刘恕主席开展沙产业工作,绿会接过传承,在丰富历史经验支持下,以钱学森沙产业基金为平台开展沙漠修复和生态保护工作。这次拜访,希望通过学习交流,汇聚各方专家力量保护风沙肆虐的卓乃湖。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35.png

(2019年1月18日绿会卓乃湖科考场景 摄影:绿会)


绿会秘书长强调,面对生态问题采取人工干预时,更加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很重要,这是工作核心。在极端环境下,比如对地衣真菌等微生物栖息地的保护,有助于自然环境演变。日前秘书长建议修改宪法,从单一的鼓励植树造林转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因地制宜。从细节着手,打好环境基础,推动自然向良性方向演变,践行生态文明。


绿会优势在生态保护界,姚一建老师和真菌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学术界地位显著,2018年生物多样性日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评价,在此致以诚挚感谢。在沙漠地区真正要做什么、保护什么,通过双方合力可以形成优势互补,汇聚资源,切实推动系列工作。


姚研究员对秘书长到访表示欢迎和感谢,指出微生物,地衣真菌,无处不在,魏江春院士作为引路者,在该领域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英国皇家植物园出版的第一个世界菌物报告(Status of the World’s Fungi)将中国列为特别关注的国家,重点介绍了魏院士长期开展的地衣“沙漠地毯”工作,聚焦中国典型菌类,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目前团队成员拥有丰富的青藏高原地衣真菌研究经验,希望通过合作推动科研和自然保护工作。关于地衣真菌多样性保护,秘书长强调中国已没有大规模广泛的热带森林腐殖质,外在条件消失了,很多真菌未被发现已经消失。姚研究员表示2018世界菌物报告中,中国1789种可食用,798种药用,其中选取了一典型实验菌进行介绍,分析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对比中国西北和热带的真菌种群。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37.png

(世界菌物报告关注中国特色物种 图片来源于中科院微生物所)


秘书长表示3月份在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大会上,绿会和对外友协将合作召开极地环境保护边会,倡导企业家参与,在此想邀请姚老师实验室团队参加。关于长江源卓乃湖沙漠化治理方案论证,真菌地衣研究将发挥重要作用,近期召开的专家研讨会将邀请魏鑫丽研究员出席。通过对自然全面的了解,系统性处理问题,兼顾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双管齐下,围绕自然环境产生的变化,复合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演变,通过卓乃湖为目标把调查、研究、治理、保护做起来。第三次卓乃湖科考时希望和姚老师团队以及魏江春院士团队共同开展地衣有关实验。面对明年2020 CBD COP20大会,针对公众的生态科普宣教也非常重要,绿会愿与中科院微生物所联合开展系列活动。希望双方通过建立长期合作,在相关领域形成核心专家组,共同申请有关课题,推动科研与保护工作。


微信图片_20190130170040.png

(绿会秘书长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姚一建、魏鑫丽专家合影留念 绿会摄影)


整理/飞 审/WXL、Tammy 编/Angel


推 荐 阅 读:

探讨微生物多样性保护,绿会秘书长访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菌物标本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