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世界荒野大会(WILD11) |大规模荒野保护行动,让欧洲野牛重归森林
2018/6/12 21:40: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你听说过欧洲野牛吗?欧洲野牛,学名叫Bison bonasus,被波兰和白俄罗斯奉为了“国家动物”之尊。1996年它们曾经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EN)。后来因为物种数量上升,被降级为易危物种(VU)。

微信图片_20180607195300.png

上图:德国Wisentgehege Springe Game Park的一头欧洲野牛。摄/Michael G?bler

微信图片_20180607195317.png

上图:IUCN红色名录对欧洲野牛的评级:易危。来源/IUCN

为什么会实现物种的复苏呢?这与欧洲出现的大规模“荒野”保护运动有关。所谓“荒野”(Wilderness),追根溯源,在古斯堪的那维亚语中,指的是不受人类控制的地方,野生动物可以自由漫游(Nash,1982)。荒野的生物学意义基本上遵循这个词源。在生物学背景下,荒野可以广泛地定义为生物学和生态学基本完好的景观(即,就其生态系统过程和物种集合而言),大多没有工业基础设施,并且没有显着的人为干扰(Kormos,2008; Watson等,2009)。荒野,对于大型动物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不断侵占荒野,将野生动物家园占有、开发利用,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重要原因。

微信图片_20180607195311.jpg

上图:第11届世界荒野大会(WILD11)的LOGO。大会的主题是“荒野与生态文明——关于人类与自然的未来”。在2019年的主大会上,将宣布并回顾取得的所有成果,展示并整合关于荒野保护及人同自然和谐发展的中国解决方案。

我们来看看欧洲野牛吧:它们是欧洲最大的原生食草动物,拥有非常庞大的体型。一头成年的欧洲野牛,身体长达2.9米,肩高1.8-1.95米,体重600-1000公斤!它们的颈部、头部和前半部的毛发较短,头部体积大并有宽阔的前额,前半部躯体巨大,肩部到前背有隆起,脖子短粗健壮,胸椎肌肉强大。雌雄野牛都长有向上弯曲的角,两角粗大而尖锐呈弧形。可作为战斗和防御之用。

欧洲野牛以食草为主,也吃嫩芽和树叶,一头成年雄性野牛一天可以消耗32千克的食物。栖息在落叶阔叶林,灌木丛的开阔空间。

欧洲野牛曾经广泛分成于欧洲。在历史上,特别是在中世纪时代,欧洲野牛常常是猎杀的对象,因为牛角好用啊!由于无止境的猎捕核偷猎,最后仅存的一头野生欧洲野牛,死于1627年的高加索西部地区。在1951年,欧洲野牛开始被重新放归大自然。分布于白俄罗斯、立陶宛、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斯洛伐克和乌克兰,及30个国家的动物园中。

微信图片_20180607195321.png

上图:欧洲野牛重归荒野,走向种群复兴。来源/newscientist

近日,欧洲又开始让大野牛重归大自然。《新科学家》杂志刊登了有关欧洲大野牛重返森林的文章(参见附件链接),现编译分享如下,以飨读者。


【大规模荒野保护行动,让欧洲野牛重归森林】

失踪已久的欧洲野牛情况开始逐渐好转。欧洲野牛在历史上曾一度在欧洲辽阔的乡野世代繁衍着,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到了1919年,却因猎杀而在荒野灭绝。

通过对54个动物园中动物养殖和育种的努力,尽管欧洲野牛仍比黑犀牛稀有,但数量已上升到3000只。

“荒野再生倡议计划”将大野牛与其他大型食草动物一起带回欧洲的荒野,比如半野生马和半野生牛,像对它们已灭绝的野生近缘种一样对其进行养殖。

欧洲野牛是欧洲最大的陆地哺乳动物,其中四只大野牛已于本月重归荷兰Maashorst 自然保护区,下月将有四只大野牛到达Veluwe 地区。另外20只则将送往罗马尼亚。

Rewilding Europe是一个荷兰信托基金,它为欧洲大陆的荒野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它希望到2022年能有至少5群即100头的大野牛重返荒野,到2032年,大野牛数量将达到1000头。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将30只大野牛重新引入到罗马尼亚的喀尔巴阡山上。

在罗马尼亚,大野牛是民族自豪感和经济复兴的象征——荒野再生促进了旅游和就业的发展。对于支持荒野再生的人来说,这既可以复兴经济又可以恢复生态景观。

但这并非易事。尽管多年前曾试过几次再引入计划,但没有一个能够长期存活; 而且大部分都是在自然保护区进行的。

其中的一个挑战就是很多公众认知缺乏。很多公众,对此并不了解。这意味着很少有地方会愿意接受它们。此外,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使它们易患疾病;这就降低了它们在野外生存的几率,同时它们也容易在野外遭受如野狗一样的掠食者袭击。

一个物种要真正实现复兴,自然野化是必要的。野化种群有助于保证一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从而提升该物种未来生存繁衍的安全系数。

在中国,最著名的物种复兴计划,当属麋鹿回归了。麋鹿这一中国土生土长的物种,也是在100多年前在中国本土灭绝,后被传教士带去了欧洲才得以一从小部分繁衍下来。1985年,英国贝福特公爵将18头麋鹿作为礼物送给中国,中国绿发会的前身——中国麋鹿基金会因此而建立。1998年的长江大洪水,导致了一些麋鹿逃逸,由此成功地实现了自然的野化。33年后的今天,麋鹿已经由最初几十头发展到了约有6000头的规模,成功的实现了自然的野放和物种复兴。

故事写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荒野”维持地球上健康的生态系统、实现物种复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第十一届世界荒野大会(WILD 11)将于2019年在中国召开。正如世界荒野大会主席万斯·马丁(Vance Martin)所说:对荒野区的保护,是对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认可;保护荒野区, 既有助于满足人的需要,又体现出对自然的尊重。保护荒野就是保卫“自然资本”,它是我们的“自然银行”,能够永久地为我们提供福利。

其实,“荒野”(Wilderness)的理念,与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息息相关;也与中国绿发会一直以来倡导的宏观保护理念、让野草长、“吃本地食物/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等倡议不谋而合。绿会一直主张,在生态文明时代,我们应该对“荒野”的价值予以重新的认识和重视,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文/啊Cat, Linda  核/花花  编/Angel

【参考链接】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081968-bison-return-to-forests-across-europe-as-part-of-mass-rewildin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pean_b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