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讨会(2)·绿会代表参会第二天
2017/12/7 21:39: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今天是“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讨会”的第二天,中国绿发会代表继续参会学习。

图片1.jpg

初冬这个工作日,空旷无人的香山清新静好。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当绿会代表顶着晨曦迈入香山脚下的中科院植物所大门时,偶遇并列第一来参会的范湘涛研究员,一路畅聊走向会议室。中国绿发会Linda

图片2.jpg

马克平研究员主持第二天会议的开幕式,介绍会议安排和主旨演讲。他强调,今天在数据挖掘方面的专家一定给大家会带来启发。摄/Linda

昨天各位专家们的主题报告是精彩纷呈,而今天的专题报告会也在马克平研究员的主持下拉开了帷幕。

图片3.jpg

范湘涛研究员介绍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系统。摄/Linda

首先来自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的范湘涛研究员进行了他的主题报告――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地球系统,通过“数字地球的内涵与发展历程”、“数字地球的作用”、“地球大数据与新一代数字地球”、“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四个方面向与会嘉宾们介绍了我国遥感与数字地球系统的发展,以及国产“数字地球科学平台”(DESP)的前景目标与发展道路。

范老师首先讲述数字地球的内涵与发展历程。他介绍了“数字地球”这个概念提出的历史。这个概念比较新,是1998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戈尔(Al Gore)在一次演讲中提出来的。当时他说,“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也就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的和三维的地球的演示。”范老师强调,也就是说要把地球当做一个整体,把地球装进计算机里面。它把信息网络化,它把地球上面的信息放到同一个平台,在同一个数字化的平台上来研究地球系统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接着,他介绍了数字地球的内涵与发展历程:从上个1960s的遥感、到1990s的对地观测、到21世纪的数字地球,数字地球这个概念正在成为全球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一个标志。接着他讲这个科学的发展历程,从1998年讲到至今。他所在的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数字地球发展中起到了一个主导作用,引领着国际数字地球学科的发展。

接着,他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数字地球系统。典型的地图服务系统,如Google Earth, ArcGlobe, SkylineGlobe, EV-Globe, 天地图,武汉大学搞的GeoGlobe,还有AlaGIS, Data Earth China,SuperMap GIS。典型科研服务系统,他讲了NASA World Wind, JPL Eyes on the Earth, RADI/DESP。

图片4.jpg

范湘涛老师讲述地球大数据与新一代的数字地球系统。摄/Linda

接下来范湘涛老师介绍了数字地球系统的作用,谈它在生态环境监测(如火山研究,植被变化,城市变迁,森林退化等等)、大气/海洋环境监测与模拟、水利工程实施模拟(举了都江堰的例子)、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飓风、火灾等信息的提取、演变分析)、文化遗产研究(如可以模拟/仿真,自动标注文化遗产信息)、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如生产过程、运行状态监控)等方面,以详实的例子详细说明数字地球系统的作用。那么,新一代的数字地球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介绍了数字地球网格模型的发展,从理论体系、数据集成、平台架构、系统应用方面来介绍数字地球框架体系的发展。范老师还介绍了新涌现出来的数字地球平台,如Google Earth Web, ArcGIS Earth, SOS Explorer, Google Engine, JRC, Data Cube等等。并且介绍了数字地球可视化方式的变革、应用领域的拓展(从科学发现-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商业应用)这里绿会代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提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最后,他详细介绍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这是他们2018年的一个重点工作,目标是要建成国际地球大数据科学中心。

范老师的这场开场讲座非常精彩。提问环节也很有意思(这一点不得不赞叹会务组织方的智慧,互动环节做得特别好)。

与会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数字地球在国际上有没有支持科学发现的例子?您认为科学发现的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此,范老师回答说,数字地球从1998年到2000年初步雏形,到2005年在地图服务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在科学发现这块,目前来说,还主要是应用。未来如果进入数字地球结合分析,才会有比较多的展示或者产出。目前大家都还局限于地球应用服务和信息展示,过程模拟。只有后期把大数据和云计算统一融入,那个时候才会有较明显的产出。第二位提问的观众以Google Earth为例,说作为终端用户,如GOOGLEEARTH可以提供接口让用户去用,他问关于对任何一个系统平台给用户做系统开发的未来的趋势是啥。范老师的回复,如果我没听错的话,是这样的:我们这个大数据平台,到未来,肯定是一个给大家信息提取……(大概是说开放型的)。

图片5.jpg

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的郑华研究员代表欧阳志云作“基于遥感数据的全国生态系统评估与保护”的主题报告。图为马克平正在介绍郑华。这场主旨演讲收尾的那张PPT图片很有意思,写着“China is moving toward the green society”。摄/中国绿发会Linda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欧阳志云研究员因事未能出席本次报告会,故由其同事郑华研究员进行“基于遥感数据的全国生态系统评估与保护”的主题报告。该报告向大家详细的介绍了全国生态系统在遥感(RS)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估与保护工作,让各位与会嘉宾都了解了我国生态系统构成与分布的相关知识,同时也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志愿者们提出了新的发展和思路。

郑华先生首先介绍了目标与内容:范围、事件、遥感数据、地面调查点、目标。目标是,研究生态系统的构成、分布和变化,评估生态系统的质量与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并且分析原因。然后他介绍了调查评估方法,采用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接着介绍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包括一级类型9个、二级类型19个、三级类型38个。他介绍了从分类、初步结果,然后验证、修正、最后得到土地覆盖的最终结果。还介绍了生态评估指标方法体系、项目初步的主要结果(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分布)、评估结果的应用(主要是在决策方面)。

这场讲座的提问互动环节的信息量也很丰富。第一个提问者问:在有的地方,一年绝大部分时间有云的图片,你们怎样处理的?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女生提出来的:您介绍道关于野生动物380个物种,怎样选择的?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全国有3个主要下降的区域,大概什么情况?还有一位女生问,您刚才介绍的指标中并没有涉及到cultural service,请问这7个指标怎样确定的?还有一个问题是,注意到刚才您提到森林覆盖率是21.3%,我看到这个数据也出现在森林规划里面,请问这个数据是你们自己做出来的吗?……

我觉得主讲人的回答很好,而且显示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良好学术气度,非常难得。对此,主讲人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是:我们是数据生产方,是遥感所专门的团队做的,回去可以给您问。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记得不全,大概是):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方面,根据IUCN的物种,确定了大致栖息地的要求,然后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分布,然后确认哪些属于珍惜濒危动物的栖息地,然后比较十年……。关于文化服务:用的是已有的方法。考虑到有的方法满足不了评估的要求,如文化服务,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方法,所以我们没有用。关于森林覆盖率的数据,主讲人回答:不是,我们自己做的,林业口的不会用我们的数据。

图片6.jpg

王宇飞分享“找寻中国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之根”。他开篇即讲,今天我们看到的生物多样性的格局是地球上46亿年来生物演化的结果。摄/中国绿发会Linda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王宇飞研究员给大家带来了“找寻中国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之根”的主题报告,从我国植物在长期的进化演变角度详细的分析了现今我国植物多样性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为我国植物保护与植物研究工作者的相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这对我国未来的植物研究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说,如果想认识生物多样性格局,需要回到过去来认识现在;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入了基因大数据的时代。这场信息量很丰富,直观的图片展示层出不穷。一场讲座下来,感觉像跟着王老师去广袤天地旅行了一番,从南到北,从古到今,穿越时间和空间。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可真是大大开阔了思维和视野。颇有深度,绿会代表做了许多碎片化的现场笔记,可惜今天急于交作业(中国绿发会“绿援团”制度规定,当天要发布参会新闻稿)来不及详细整理,颇以为憾。待日后再温故。

图片7.jpg

黄文江: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生产及植被变化分析。摄/中国绿发会Linda

短暂的茶歇之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院的黄文江研究员为大家展示了他的主题报告――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生产及植被变化分析。向大家介绍了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生产和网络化服务的重要性以及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的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并详细介绍了该服务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国家宏观决策与地球科学系统研究对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的需求极为迫切。

图片8.jpg

王志恒:东亚植物多样性的宏观生态学研究。摄/中国绿发会Linda

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王志恒研究员通过他名为“东亚植物多样性的宏观生态学研究”的主题报告向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宏观生态学,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关系的进化起源,进化速率与物种多样性格局,NCBLm iner:挖掘基因大数据的新工具。

图片9.jpg

开篇王老师即提出数据: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速率比自然背景快100-1000倍。未来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率还会进一步提高。于是引出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多样性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什么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他介绍了自己的关注。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主题报告。

王志恒博士介绍了宏观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面临的挑战。他首先介绍了研究现状。宏观生态学是在北美提出来的,北半球的物种数量很多,中国比北美要多得多,但是相对研究比较少,为什么呢?现在的问题在于:以往很多理论(比如上面讲的“宏观生态学”)都是基于欧洲和北美提出来的。他们提出来的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对此,他谈了自己的新的认识。他还提到自己认为,中国的基础数据做的非常好、扎实,但是缺乏整理。其实我们现在看,中国本底数据比绝大多数国家要好;中国植物志的英文版都已经出了,北美还差得远。欧洲植物志可能才出到了30-40%。总之,中国的基础数据非常好,但是缺乏大的整合。如果中国放入全球的位置,出于从热带到温度的一个过渡的位置,所以很多问题如果从中国来看,不一定完整。

他的讲座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热带生态位保守性假说、寒冷忍耐假说(1993)、关于冬季低温的作用(只对热带起源的物种有很大影响)、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影响的关系(有很强的进化的因素的影响)、进化速率(以杜鹃花为例来说)等等。绿会代表印象最深刻的是王志恒老师关于“宏观生态学”(MacroBiology)的解读,因为自己恰好前段时间正在阅读有关的材料。

图片10.jpg

上图:张群解读国家大数据标准化这个重要主题。按照原来的议程,这场主讲本来是安排在昨天下午的分论坛上;但是由于考虑到大数据标准化这个议题的重要性,所以主办方把它调整到第二天上午的全体会议了。摄/Linda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的张群研究员给与会嘉宾们展示了“国家大数据标准化解读”。以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国家大数据标准化工作,以及大数据标准化工作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同时张群研究员还介绍了国际大数据标准化情况。

在她的讲座中,介绍了我国国家大数据标准化工作思路:围绕国家政策和任务,国家大数据标准化(全国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参与、引导国际大数据标准化(如ISO/ICE )等等。还介绍了大数据方面的新战略、新认知,大数据的参考架构,标准的研制。第一个重点介绍的标准,是数据开放共享。她强调,各个领域资源开放的前提,是数据格式的统一。这对金融、交通等领域的元数据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梳理,建立元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对外开放并提供服务。他介绍了元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梳理了业务架构的三个层面,对大数据的开放共享进行了规范。另外一个被重点介绍的标准,是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最后她总结道:从产业政策(参与起草国家大数据相关政策)、标准化,最后要落地服务。


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讨会第一天的会议上,樊老师展示了生动的视频,大数据时代看我们地球板块运动变迁史。摄/中国绿发会Linda

闭幕总结环节

第二天的会议只有上午半天。最后一个出乎意料的环节,是有一个闭幕总结环节。

图片11.jpg

闭幕环节

马克平研究员主持这个闭幕总结汇报的环节,他首先展示了刘忆南老师制作的PPT。屏幕上的数据显示,一共有172位注册代表参会,包括来自67家单位——29家研究所(20家是中科院的研究所)、27所大学、4个植物园、7个其他单位的代表(出版社/NGO/试验基地等)出席。他说,总体上这个会议很成功,各个方面很不错,希望2019年再见。(其实绿会代表目测现场大概有200人左右,其中包括一些可能并没有注册的学生临时来参会学习的。基本上是座无虚席。)


这次大会,一共包括主题报告13个,专题研讨会4个,专题报告30个。总结了这些报告之后,马克平在结尾致辞中谈了自己的4点体会:

1、不忘初心。开幕式上讲过,是从一个儿童做事的角度去体现这种纯真、自然的初心;他举了一位80多岁的院士的例子,老人家怀抱一颗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的热心、社会责任感继续在开展研究工作,并且主动联系要做这个报告,他有进展、经验、体会要跟大家交流,这便是“初心”使然。他还举了另外一位所里的院士的例子,也是初心,他的论文甚至是用钢笔写的,他是一位有追求的科学家,受到初心的驱使继续做研究,九十高龄看起来跟七十多岁似的。还有一位老师,现在既能爬山、还能自己开车,也是一颗初心做研究。他说,我们当代社会功利性的东西太多,把初心掩盖掉了。所以,我们要不忘初心。

2、牢记使命。我们每个都有使命、责任,认认真真做好,这非常重要。如昨天樊老师说的古生物的数据库,相信大家印象很深(参见上面的视频)。他的进展、责任感,都可见一斑。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做的非常好,从数据库开始,研究上也非常出色。要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为别人提供服务,在过程中发展自己。

3、创新驱动发展。通过这个会议,一提到数据集、生物多样性信息学,仿佛就没有创新了;我们这个会议,体会:多元化(数据多元)、大数据的量额复杂程度、智能化、国际化(现在很多报告都涉及到全球)。中国现在从经济上、政治上、科技上,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点:要站起来吆喝着做点事,不要天天跟这别人走。

4、撸起袖子加油干。他鼓励与会各嘉宾及其各自单位组织继续努力,为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伟大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图片12.jpg

注:本文主要为与会者的现场笔记,未经主讲者本人核实。手头的全场会议速记稿虽详实但未来得及整理为歉。如有错漏,欢迎读者不吝留言纠正,感谢!


图片13.jpg

在“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讨会”的第二天,会场外桌子上的光盘资料供与会人员自取。图/中国绿发会Linda

文/Linda  核/中国绿发会走出去办公室·绿援团  编/Angel

相关链接:

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国绿发会代表参加学习

中国绿发会成立“走出去”办公室,积极服务 “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