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星斗如灯----绿会海外代表朱颂瑜深切缅怀中国暗夜星空之父王晓华
2017/10/17 14:21: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今夕中秋,月圆之夜。

晓华老师,自您神游仙去,月亮在天上一回一回地圆,不知不觉,已经是第三回了。

夜深,秋凉如水,月满西楼。我摊开稿纸,放逐思绪远行,在静默中开始梳理您的往事。

让时光回到2010年吧!

那一年,擅长摄影的您偶然翻到一则大赛启示,征集全球夜空主题的摄影作品。这则启示激活了您少年时对天文的兴趣,使您兴致勃勃地背上了摄影器材,还有满腔的热情,一步一步,攀登上七星台广袤的大地。

七星台座落在连绵的大山之巅,一段古老的齐长城蜿蜒盘桓,萦绕着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这里青山一屛苍翠,长城古老庄重,一直是您喜爱的净土。更难得的是,由于远离城市泛滥的光污染,从这里能够清晰地拍摄到明亮的银河,感受星空的震撼人心。这种来自天然的壮阔赋予了您激情和灵气,为您的星空梦勾画下最初的雏形。

641 (1).jpg

王晓华老师暗夜星空摄影作品

回家后,您便从拍到的十几幅作品中把最满意的一幅投了出去,命名为《长城上的星空》。这幅作品真是美极了,画面中,星海灿烂辽阔,银河从天蝎和人马两大星座中间穿梭而过,斜斜地横跨在雄伟的齐长城上,使蓝紫的夜空更显厚重瑰丽,精灿夺目。

美的东西向来都是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不出所料,您的佳作后来就被大赛评定为“2011年度最佳夜空摄影作品”之一,随即登上了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封面,还被海内外媒体纷纷转载报道。

当人类与星空已渐行渐远,您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把我们在不经觉间遗忘的自然本真以及中华大地古老的象征清晰地呈现在世界面前,成为了首个参赛和获奖的中国人。这让大赛评委、天文学家无国界组织主席麦克西蒙斯先生感到喜出望外。

麦克西蒙斯先生激动地告诉您,目前世界上许多地方已经纷纷加入了控制光污染的行动中,先后建立起暗夜保护地,唯有亚洲在此领域仍属空白。

“那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您没有多想,就以一泊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迎向了麦克西蒙斯先生朝向东方的目光。

然而,实施的工作却远比预料的困难。这也是如今我们在缅怀中国暗夜星空保护这段发展历程时,大家感到最为难过的地方。

作为退休后的军队大校,原国企董事长和党委书记,诚然,您本可以安心地享受离职后养尊处优的清闲日子。然而,看到无处不在的光污染,立志要在祖国的土地上保护好一片暗夜星空的念想就如一粒火种,在您的心里灼热着,燃烧着。

于是您就在获奖后的次年发起了“中国星空项目”行动。为了给暗夜保护地选址,又以自费的形式不辞劳苦四处奔走,足迹遍及北京、济南、青岛、杭州、厦门、敦煌等地。最后,好不容易才在西藏阿里高原狮泉河镇以南的一片无人区上与理想的暗夜地相遇。

在这些日子里,晓华老师,我知道没有几个人能真正了解您所遭到的冷遇,当中的坚持又是何等的孤独和艰涩。毕竟,公众对光污染的了解还很薄弱,相关的危害也报道甚少。而且,光污染的直接危害听起来似乎还远不及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来得迫切。这一切,使您在前行的路上收获到最多的一句话是,“水、土地、空气污染还没解决好,哪能顾得上星空呢?”

幸好,世上还有像您一样心怀卓见的人,凭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勇气,在人类持续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怀揣不囿于常规思考的能力与气魄,为后人矗立起前进的灯塔。

还记得去年我们探讨过的两个瑞士小山村吗?在这个经济发达又美若仙境的欧洲小国,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时至如今仍然存在着应否安装路灯的讨论,甚至还有至今仍拒绝通电的小山村。

光污染是反对安装路灯的村民提到的主要原因。我就曾经满怀好奇去当地考察过,在那里纯粹的黑夜里感受过星空的静宁之美,自然,也就深深明白了村民的倔强和坚持。您听后无不感叹地说,这种原生态的意识真是太难得了 ! 可见黑暗也是一种光明,会照亮我们昏暗的迷途。

在过去十多年的工作旅途中,我有幸到过这里不少的山区旅馆留宿,在一次又一次的亲身经历中去反复感受瑞士人热爱自然和遵守自然规律的精神。还记得有一回,我请教一家山区旅馆的前台经理为何不提供夜间的前台服务。他没有多说,径直把我领到旅馆宽阔的露台前,陪着我在没有人工光源污染的黑夜里感受自然的明净和一种自然规律下才独有的纯粹。

我记得,那一夜山风清澈,大地上草香氤氲,虫鸣如洗,宁谧的月辉铺满了我们的双肩,漫天的繁星泛起了我童年的记忆,一路漫向时光的深处。那一刻,我被一种久违的秩序之美深深震撼,如漫游于世外,在仙境中飞翔。

是啊,夜间的生态环境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自然资源,值得全球人类去共同保护。只是今天,现代生活带来的过度照明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与能源,不仅造成了气温上升,还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破坏,既阻挡了人类对星空的感知,也让自然界的动植物陪着我们一起遭殃。

640.jpeg

王晓华老师暗夜星空摄影作品

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需要依赖日夜交替的规律变化来支配自身的生命行为,进行繁殖、进食、睡眠、迁徙和躲避捕食者。只是,现代生活的人工光源把黑夜生生变成了白昼,剧烈地改变了天然的黑夜环境,对包括鸟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昆虫和植物等许多生命都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夜间迁徙或捕食的鸟类本是通过月光或者星光来导航。然而人工光源常常导致了它们偏离航道,向着危险的城市夜空飞行。地球上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鸟类死于与建筑物的碰撞。高楼上那些非必要的照明,在被我们忽视的世界里,成为了埋葬它们的坟墓。不仅如此,人工光源还破坏着四季更替的时空信息,常常导致候鸟的迁徙出现过早或者过晚,使它们错过筑巢、捕食的最佳条件,降低了鸟类的生存数量。

我小时候还在书本里读到过,生活在大海的海龟妈妈会在晚上爬到沙滩上孵卵。那些初生的小宝贝们,破壳后都会在黑暗中通过识别海洋上明亮的地平线去找到大海,在第一卷海浪中开启活泼的一生。然而今天,泛滥的人工光源常让小海龟们偏离了进入海洋的路线,使它们还未感触到大海便夭折在远岸。还有两栖动物例如青蛙和蟾蜍,夜间的叫声本来是它们交配过程的一个重要信号。然而,大量的人工光源干扰了它们的这项夜间活动,使一些地区的两栖动物繁殖数目出现了大量的下降。

更具体的例子还有北京的颐和园,那里的古建上一直栖居着许多雨燕。但是有一段时间人们发现它们不再来了。后来颐和园从“亮化工程”里找出了原因。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园区调整了景观的照明级别,既关照了雨燕的生存,又顾及了建筑的照明,回归的雨燕又成了颐和园一个生动的自然景观。

我还知道在树木发芽期间,光对树木的影响比温度更大。植物白天光发生合作用后 ,需要在夜间进行呼吸,而日益严重的光污正严重干扰着植物的生态系统。有数据指出在光污染泛滥的地区,连树木的发芽都比其他地方早,梧桐树、灰树、橡树以及山毛榉树等都被会因为人造光的影响而提前发芽,这对以树叶为食的昆虫以及以昆虫为食的鸟类都构成了一环扣一环的影响。

诸如此类潜在的危害,晓华老师,您都比我们了解得多。因为懂得,所以心切。使命感使您不断发散出个人的生命能量,一边试图解决资金和组建团队等问题,一边不停地踏上入藏的道路,一心要在这个海拔高人口少、大气稀薄稳定而且具有顶级观测条件的地方,建起中国乃至亚洲的首个暗夜保护地。

然而在空气稀薄天气苦寒的藏区连续地工作,艰苦的条件却是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恶劣的环境就如隐形的野兽一样,哪怕是一场不在意的感冒,都会引发肺部问题,摧毁一个健康的生命。即使您不曾抱怨,然而遗憾的事,让人担心的事,最终还是发生了。就在您第四次从西藏回来的路上对吧,舟车劳顿加上高原反应,您的身体终于抗衡不住了,并发出感冒与腹泻,肺部因此受到了感染。

尽管有病在身,您心里装着的仍然是两件事。一是第29届国际天文大会,二是暗夜星空保护的开拓。您知道这个会议的重要性,必须把握此机会让世界认识阿里的动力驱使您带病仍持续地工作,坚定的信念,屹立不动。

终于,一段由您克服了重重困难而策划的阿里星空短片在夏威夷举行的国际天文大会上大放异彩。您和中国的天文科学家一起让暗夜保护领域的各国先行者亲眼见证了壮丽的高原风情和天文台上空灿烂的银河,见证了中国在暗夜保护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

遗憾的是,从夏威夷回来后,延误的病灶持续恶化,医生不得不把您的部分右肺切除,并确诊了肺腺癌。
开拓星空保护事业犹如入藏的旅途一样艰巨,同时耗损着您的生命。

可幸在2015年,经过多方面的接触,中国科协体系属下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简称中国绿发会) 张开双臂接纳了您,专门设立了星空工作委员会,去年6月,又与阿里地区、那曲县正式签署协议,启动起国内首批“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试点 —阿里暗夜保护区和那曲暗夜公园。

那时候您就欣喜地与我分享这些进展和媒体的报道,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感到由衷的喜悦。由零起步,路经种种关隘,一步一个脚印,从“中国星空项目”到“中国星空会”,走了整整5年,那条链接去阿里的路,同样链接了世界。中国的暗夜星空保护终于初见规模。
惟独让人难过的是,肆虐的癌细胞,凶恶的癌细胞,来势汹汹的癌细胞,却始终没有停止过折磨您,直到有一天,把您彻底吞噬。

今年的七月七日,我依然清楚记得,当时我在日本旅行,孰料刚走出大阪机场的海关,就被一条短信拉住了。短信是朋友发来的消息,告知我,您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日落的残阳铺满他乡的大地,落地窗外的出租车,走了一辆又一辆,而我却无法马上继续旅途,在偌大的机场大厅里,呆坐了很久。很久。

642.jpeg

八月二十四日,您的七七祭日。中国绿发会举行追思会。满堂悲恸。当我隔岸看到您的遗像,刹那间,悲伤之泪,无语落下。遗像的正上方,摆放着您生前拍摄过的浩瀚星海,它们在焦墨般的暗夜中瑰玮博大,在漫漶的黑夜里继续散放着光明。

“人类历史上有一些伟大的事业,必然要经过一些浑浊的阶段,最后由时间去评说。暗夜星空保护就属于这一类。它的伟大,只属于站立在最高处的自然保护者。” 

这是今年六月,我们在微信上进行最后一次交谈时,我给您发过去的最末一段话。

640 (1).jpg

刹那阴阳,天上人间。如今,竟成了我们最后的道别。

身隐苍穹处,魂归九重天。晓华老师,此刻您在天上,是那东方的启明,是那如灯的星斗,永远坐卧在带领我们的道路上,赋予后人奋然前行的勇气。

让我怀揣向“中国暗夜星空之父”致敬的虔诚,亲手在这个里程碑上写上您的名字:

晓,是晓示的晓;华,是中华的华。

谨以为启示,谨以为怀念。

作者简介:

朱颂瑜,中国绿发会海外代表。祖籍广州,现居瑞士。华语作家、文化学者,专注生态保护及传统文化书写。17岁始在中国全国性期刊发表文章。作品曾获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首奖、首届全球华人中国长城散文大赛金砖奖、澳门散文奖等共计十个全球华文重要文学奖项。文学作品散见於《人民日报》、《文学报》、《广州文艺》、《香港文学》、《山西文学》《散文》月刊、《散文海外版》、《文综》等。生态作品《韭香依旧》入选中国高三考试阅读试题,《大地的英雄》获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保护耕地散文奖,其他生态作品有《大地之子穿山甲》、《蛙声善引》、《榅桲考》等。
邮箱:carmengretler@hotmail.com

注:《星斗如灯》一文,是作者朱颂瑜的征文参赛作品

文/朱颂瑜   核/绿宣   编/小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