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总额:27098764.0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13次
2017年第二期全国学会党务干部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的第二天,在30日晚认真观看完话剧《红旗渠》之后,31日上午,我们跟随解说员的脚步,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了解这个“人间奇迹”。曾经的林县人每年都要把将近4个月的时光抛洒在弯曲细长的取水路上,当时,民间盛传这样一首歌谣:家住在山间,用水真作难,担水要翻山,吃水似油盐。在林县,为水而死的人不知有多少。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在党的领导喜爱,林县人民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以“重新安排林县山河”的豪迈气概,凝聚起勤劳智慧的能量,来一次集中释放,决心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就这样,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开启,红旗渠精神应运而生。十年时间,十万开山者,在太行山上绝壁穿石,挖渠千里,续写愚公移山的当代传奇,这其中存在多少艰难险阻,曾经多少次危机四伏,是否曾有放弃的念头,我们无从得知。这其中又有多少能人志士在没有喝上红旗渠的水就永远地带着遗憾离开了,我们只能惋惜与痛惜,却又无可奈何。现代人可能永远不能理解水的珍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随意浪费或污染水资源。但在那个年代,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万物之源,是用生命体会到的。
下午,沿着红旗渠干道,我们一路向前,走近人工石渠,走近“青年洞”。人们真得相信那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走在渠上,你仿佛能听到当年建造者劳动号子的响声,感受到开渠人炸山的震撼,如此浩大工程,在既无大型施工设备,又无充足资金,仅靠着各公社的农户,靠着他们想要吃水的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风险,一步步干起来,一锤锤凿起来,一车车拉起来,佩服至极,无法用语言表达震撼之情,只能用心感受这份来之不易。
在红旗渠纪念馆有这样一段结语:“红旗渠,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来说,都不啻为中国治水史,新中国建设史上的经典,是中国当代建筑史、水利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辉煌典范。纪念馆展示的一切都在启迪我们:构思未来,需要智慧和前瞻的眼光,也需要大胆务实的憧憬和想象;实现梦想,需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胆识、敢挑重担、敢负责任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亲民爱民的情怀。“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红旗渠精神,做个“大写”的人。
文/Emily 审/任小东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