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总额:27098764.0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13次
在没有真正了解红旗渠精神之前,或许红旗渠精神在我们现代人眼中只是单纯的几个词汇的堆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观看了话剧《红旗渠》之后,红旗渠精神于我而言,再不是单纯落在纸面上的一些话语,而是无比至上的一种成就。
什么是红旗渠?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1515.82万方,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重伤256人,牺牲189人。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红旗渠是那个饥渴时代孕育的产物,它代表着林县55万人盼了千百年的渴求:人要喝水,地要浇水。人不喝水,无法种地;地不浇水,人没法活。在那个年代,林县人的一生只洗三次脸:出生、结婚和死亡。要活命,要尊严的活命,成为林县人最急切的愿望。人民的愿望催生了红旗渠,人民的力量建成了红旗渠,人民的意志凝聚了红旗渠。仅一个念头,一份希望,能让他们跟随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共同修建红旗渠十年,无论经历多少风风雨雨,都能坚定不移地修渠不动摇,这是何等的难得与不易。
何谓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林县县委的建渠方针,本着一切克勤克俭的原则,资金不足大家凑,工具不够自己备,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造,没有炸药自己碾,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房铺住山岩,粮食不够吃野菜,力求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林县人民以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硬是用自己的一双手,一副铁肩,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穿越太行山,修成红旗渠,喝上救命水,创造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奇迹,向世人展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可其中的心酸苦楚、艰难险阻又有几人得知呢?
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蒙脸痛哭地倾诉:“我是一个县的领头人,是老百姓的主心骨。遇困难,我得顶着;有委屈,我得受着;吃了苦,我得乐着;想流泪,我得忍着;见下属,我得端着;对百姓,我得笑着;有人骂,我得听着;有人告,我得领着担着……工程快了,我担心质量;工程慢了,我又怕拖延时间……修不成,我怎么向老少爷们交代?我又害怕修成了,这万一通不过去又该咋办……一想到这些,我浑身的冷汗呲呲地直往外冒啊!”就是这么一位尽职尽责的县委书记,无畏的共产党员,敢于浑身布满伤痛,敢于抖落一身缺点,更敢于为人民的疾苦鞠躬尽瘁的县委书记,利用十年时间,创造出如今的红旗渠精神,震撼至极。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16个字是用十年时间换来的,是用林县55万人的血、汗、泪拼出来的,这种精神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文/Emily 审/任小东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