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生于长江,长于大海的野生中华鲟,还好吗?
2017/8/7 9:27: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笔者近日同一位上海朋友聊天时讨论长江中濒危物种,自然少不了白鱀豚和江豚。但这位朋友提到上海长江口就有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生活着珍稀的“活化石”中华鲟。

上海人对中华鲟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尚不清楚,而笔者对中华鲟印象基本为零,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学习,科普中华鲟相关知识。

微信图片_20170804112956.png

(图片来源:网络)

中华鲟是起源于白垩纪的一个古老的鱼类种群,是一个非常独特的鱼类品种,它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海里,在繁殖期,逆流而上,洄游至淡水江河,并在淡水栖息一年促使性腺成熟。在这一年内,中华鲟几乎不会觅食,身体消耗依赖于以前储存的脂肪等,待产完卵后,再次返回大海。新生的幼鲟在第二年秋季,体长达到30厘米左右时,自江河游向大海。

大海是中华鲟的广阔天地,江河是中华鲟繁衍的必需场所。

落叶归根式的生命轮回。

曾有记载,中华鲟在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有出现,到近代仅闵江口偶尔可见,赣江、钱塘江均已绝迹。到如今长江流域是中华鲟唯一存活的淡水流域。

微信图片_20170804113000.png

(图片来源:网络)

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7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保护物种,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升级为极危级(CR)保护物种。据统计,2001年,长江中华鲟数量已下降至288尾,到2008年,在长江游弋的成年中华鲟仅剩71尾。

在鱼类中,成年的中华鲟是不容忽视的大个子,雄鱼一般重68~106千克,雌鱼则比雄鱼重一倍左右,可达到130~250千克。据称,中华鲟最高体重记录达 500千克,体长接近4米!

大个头的中华鲟也有着较长的寿命,最长寿者可达40岁;但其性成熟较晚,雄鱼一般在9~22岁,雌鱼为16~29岁才成熟。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则需要8~14年。

个头大寿命长的中华鲟产卵量也非常大,一条雌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然而产卵量如此之大的中华鲟为何变成濒危物种呢?一方面是中华鲟自身原因——虽然产卵量极大,但卵成活率并不高,最后成鱼数很少;另一方面,本质原因则是人类开发行为和水体污染,对中华鲟繁殖造成重大威胁。

微信图片_20170804120226.png

(中华鲟放流  来源:网络)

微信图片_20170804120230.png

(放流后撞网死亡的中华鲟  来源:网络)

据媒体报道,2013年10月,四家科研机构在葛洲坝下游未发现当年中华鲟产卵迹象。2014年8月10日到9月5日,20位科研人员对葛洲坝到长江口江段进行水路探测和陆路走访,仍未发现去年鱼卵所孵出的幼鱼。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中华鲟无法在长江产卵孵化,可能意味着该种群走向灭绝。

据专家分析,三峡作为175亿立方米的巨型水库,是一个巨大的吸热容器,导致秋天长江水温上升1-2度。2013年10月底,中华鲟亲鱼性腺已经发育成熟,并做好产卵准备,但水温一直未能降到其“临产温度”——20度以下。它们只能不断等待,两个月后,长江水温仍未下降到20度。此时中华鲟预产期已过,其体内性腺已经退化,鱼卵被身体吸收。这一年,中华鲟无法完成繁衍目标,着实令人担忧。

现在,人工繁育中华鲟终于取得成功,增殖放流和迁地保护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并开展实施。2015年10月,为保护、拯救中华鲟,延续种群繁殖,农业部组织编制《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从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等多方面着手开展行动,希望到本世纪中叶,中华鲟自然种群能得到明显恢复。

我们之所以如此重视保护中华鲟并为之努力,是因为它具有宝贵的科研价值。中华鲟是地球上分布最靠南的鲟鱼品种,作为巨大的洄游性鱼类,在分类学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当然专业研究属于科学家的工作。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中华鲟既不美观,也没有独特美味(据史料记载,比较难吃),更没有其他可利用价值。所以,咱们就从保护长江水质开始,不乱丢垃圾、减少污水排放等。

在此,笔者还想强调一点,关注野生中华鲟种群,并不非仅重视单一物种状况。中华鲟的遭遇不是个例,自白鱀豚、白鲟之后,我们不希望再有长江物种步其后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文/京然  审/绿宣  责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