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第五篇:沙产业功能的理性拓展 | 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
2023/6/15 10:36:00 本站

前言

《一个伟大预言的现实见证: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前言


一、初识沙产业

初识沙产业(1989-1993)|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


二、认知沙产业

认知沙产业 | 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


三、步入实践的沙产业

步入实践的沙产业(1995~2011)| 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


四、“拾级而上”的沙产业

“拾级而上”的沙产业(2011~)| 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


五、沙产业功能的理性拓展


“我体会提出的沙产业的任务,我们要在100年内逐步的做,中间不断地有所生产有所发展。” 

--1994年9月29日钱学森在会见沙产业研讨会代表时的讲话


王静、王晓琼(简称:王):钱老说过“沙产业任务,我们要在100年内逐步的做,中间不断地有所生产有所发展。” 您如何看沙产业的“有所发展”?


刘恕(简称:刘):从1991年沙产业起步践行,至今已走过30年。30年来,恰如钱老论述,沙产业跟随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和科技的进步,“中间不断地有所生产有所发展”,收获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实践是创新的源泉,沙产业在收获成效的同时,它的功能作用也在理性拓展,沙产业的社会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评价。


王:您说沙产业功能拓展会增加对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要对沙产业拓展的功能有所理解和认知。


刘:理解和认知沙产业功能拓展,最好的路径是从数十年来的沙产业践行活动中去探究。沙业实践是多数人的活动,有“人民中的实干家,有地方政府中的积极领导干部”,有生产经验丰富者,也有不同专业背景人士。他们动脑、动手,实践创新,推动沙产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也展示出它的功能拓展。


我们知道,沙产业理论的谋略是:利用光合作用,最大限度地固定并转化沙漠戈壁上充沛的阳光为方向,主张“走出传统,跨行业、跨领域地运用物理的、化学的科学原理和信息革命的成果,创建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以满足于人们对氨基酸、维生素、生物能源及原料的需求。为此,三十年来,东起科尔沁沙地,西至天山南北的沙漠戈壁,沙产业实践,始终是把目标锁定在利用充沛的阳光这一独特的资源上。


为了极大地提升光合作用效率,这些实践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光合作用要素实行系统的、有效的调控,即以人工设施改善植物光合作用的环境条件;其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优化置换太阳能转化器主体,将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合成高品质蛋白能力的微型藻类作为太阳能转化器。“沙产业即是此两种形态的沙漠戈壁新型绿洲”(田裕钊,1915)。沙产业的新绿洲孕育着沙产业自身的功能拓展。

 

王:道理上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不过,如果有具体的内容,会帮助更多的人来理解和认知“沙产业的功能拓展”,您在这方面可以再详细讲讲吗?


刘:我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享沙产业功能理性拓展的具体内容:


一、步入实践的沙产业助力农业阶段跨跃。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它的发展进程有阶段性。学界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农业发展阶段作不同划分。如,“韦茨农业发展阶段”论,是将农业发展进程划分为:“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阶段;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人为特征的混合阶段以及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化商品农业阶段”(美.韦茨,1971)。再如,“速水农业发展理论”,将农业发展分为: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发展阶段;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的发展阶段以及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特征的发展阶段(日.速水佑次郎,1988)。我国则有学者将农业发展阶段分成:刀耕火种撂荒轮歇的转移农业阶段;以人力畜力进行固定地块耕作的传统农业阶段和有较高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的工业化农业生产阶段。上述中外学者的三段划分法,大都从经济学视角,认为农业发展的顶极阶段为进入商品化、工业化的阶段。但除了农业发展三段划分外,著名的美国生态学家Eugene P.Odum在他的经典著作《生态学基础》中,从农业能量补充视角,独道的将农业分为四个阶段:食物采集作业阶段;没有能量补助的农业阶段;有能量补助的农业阶段以及理论上具有能量补充的藻类培养的新农业。在P.Odum的划分法中,藻类培养的新农业,被认为是将造就出高食物产量(见下表)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第六篇:沙产业功能的理性拓展2.png


表中展示出了在不同的农业阶段,其单位面积上获取的食物量。靠采集天然植物收获食物,每公顷年内可获取的食物量为0.4-20克卡干物质;到第二阶段,相当于原始的刀耕火种,撂荒倒山种植,与食物采集作业阶段相比,每年每公顷的土地上可获取的食物量增加了百倍;到第三阶段,有化石能源驱动,使用农机具、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的现代农业阶段,每年从每公顷土地上获取的食物量与没有化石能源补助的农业阶段相比较,产出量又增长10~40倍——但这些技术水平目前已似乎极限,更面临着化石能源供应危机和生态破坏危机;至农业发展进入藻类培养的新农业阶段,自养低等植物微藻是高效率太阳能的转化器,每年可获取 20000-80000克卡高品质的干物质。


当我们借助学界对农业发展阶段论的说法,与沙产业实践的经验成效进行比照思考,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悟。原来,那些在不毛之地上构建起的适合光合作用的人工环境,提高了食物产量并商品化,戈壁荒滩上鲜果、疏菜得以‘西菜东运’,日光温室(棚)亩均收益平均可达到两万元以上,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那些用微型藻类作太阳能转化器,生产出含高品质蛋白质等营养素食物、生物能源及原料……这些成效,无论是经济学视角的农业发展三段法,还是P.Odum的农业四阶段划分,沙产业实践是帮助人们按下了农业发展阶段的‘加速键’,成为了农业发展阶段跨跃的助推力。


有关沙产业践行中的微藻养殖业,在上篇,我们曾以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创建作为沙产业拾级而上的标志谈及。现今,在产业园区洒满阳光的大地上,有3800个螺旋藻养殖大棚正进行着水车跑道式养殖,魔术般的将不竭的阳光,以每平方米约4克,1000公斤/亩/年的产量,转化成变为高品质的生物质。此时它不止是沙产业拾级而上的标志,而是农业生产模式的变迁和飞跃。


第六篇:沙产业功能的理性拓展3.png

王:结合农业发展阶段论,来解释步入实践的沙产业在农业方面的功能拓展,令人豁然明了。现在迫不及待想听您继续解说沙产业第二个方面的功能拓展。


刘:那我们继续分享:


二、步入实践的沙产业在能源结构变革及打造“新药宝库”方面发挥着潜力。


能源是关系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基础资源,当前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但不容回避的事实是能源危机将迎面而至。事实上,能源危机自工业革命以来就开始岀现。早在20世纪初,时为英国海军上将的丘吉尔就提出“绝不能仅仅依赖一种石油、一种工艺、一个国家和一个油田”的能源多样化思想。能源多样化迄今仍不失为应对能源危机的良策。除化石能源外,可再生的风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质能的应用均为满足能源需求开辟蹊径。生物质能(biomass energy)也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种类型,是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和微生物。所以对于生物质能的本源,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样公式:

太阳辅射-→光合作用-→生物质-→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源自光合作用,光资源是影响生物质能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沙漠、戈壁地区有充沛的阳光,辐射强,具有形成生物质能的基础。正是由于干旱荒漠独有阳光充沛,辅射强,“一般沙生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合成途径常会产生变异,形成特别的化学成分和特有的生理功能”(方圣鼎,1995)。有些沙旱生植物在强光用下,会进一步进行还原作用合成烃,直接产生岀代替石油制品的生物原油。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长的一种大戟,它的乳汁成分近似汽油,被称“汽油植物”;生长在东非的一种大戟属灌木绿玉树(Euphorbia tirucalli)体内也含烯烃化合物;在我国阿拉善荒漠草原、毛乌素沙地分有蒺藜科的小灌木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俗称“油柴”,体内含有油脂,有可能成为生物质能载体,产生生物原油。四合木现已列为国家二级、内蒙自治区一级的保护植物,并在鄂托克旗和乌海巿境内设立了面积55万余公顷的四合木保护区。在科技人员精心保护、培育下,四合木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提供新的愿景。


除高等植物外,自养低等植物藻类群中,还有富含油脂的藻类,它们善于把光合作用产物转化成油脂贮藏起来,在体内形成油滴可用于生产生物质原油。微藻的这一特殊功能,加上“种植”微生物与高等植物相比较,不争土地,不争水,又可有效地利用二氧化碳,帮助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引发国际社会对其极大关注,研究计划和生产项自纷至沓来。例如,美国在本世纪初,推出旨向自养低等植物藻类要油的“微型曼哈顿计划”,一批藻类开发公司、实验室和百名专学者共同参予该项目,计划尽快完成藻类产油工业化以及未来每天生产百万桶生物原油的目标。


我国沙产业践行过程在干旱不毛之地上采用微藻为太阳能转化器的新绿洲中,大型微藻人工养置装置“种植”的微藻产业开发,为我国学界开展产油微藻、工艺研究及进一步发展生物质能提供了基础。当我们翻开1984年第五期《农业现代化研究》上刊登的钱老论著“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就会在其中的“沙业产业”一节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沙漠戈壁成了取之不绝的地面油,那真是沙产业的大发展了。”40年前钱老的这句话,既已指明,沙产业这一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产业,会在世界面临的能源危机,进行能源结构变革中,彰显出它的持殊潜力。


我们讨论过关于干旱环境下生长的沙生、旱生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时,产生次生代谢物,这些次生代谢物的化学成份和某些生理生化功能,具有消除人体病害的功能。干旱荒漠可被视为弥足珍贵的自然药物宝库,像寄生在荒漠植物上的苁蓉、锁阳,在中国传统医学上有“沙漠人参”之称。由于干旱漠生态平衡脆弱,依靠采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不仅难以实现维护生命的目标,还容易破坏生态平衡,所以在沙产业实践中,人工构建“药圃绿洲”应运而生。如,在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阿拉善盟,就建起“苁蓉药圃”,以培育苁蓉的寄主植物梭梭茁壮生长作起始点。梭梭非常适应沙区的生长环境,当地专家将它们按带状栽植,带间距适度放宽至2~3米,施以地膜覆盖下的滴灌,以保障梭梭尽块形成庞大的微根系,从而有足够的养分便于与寄生的苁蓉种子结合。按带状栽植梭梭林带,既为寄生的苁蓉留下了生长空间,亦可形成有效的防、固沙林带,一举双得。这样一举双得的梭梭林地,在阿拉善盟已形成近1500万亩的‘药圃绿洲’。实践中的沙产业,肩负起了服务于人生命健康的神圣使命。


王:这很了不起!一个良好的生态链和产业链通过沙产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用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方式,保障了优质中药材的供应,也为当地人提供了致富的道路。更期待您关于沙产业另外两方面的功能拓展分享了。


刘:这也确实是沙产业在实践中所发挥的魅力。那我就接着分享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的沙产业功能拓展。


三、为土地荒漠化防治提供方针、路径。


20世纪70年代并延续至80年代,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萨赫勒地区遭遇大旱,耕地龟裂,粮草枯黄、牲畜死亡,人口大量减少,仅埃塞俄比亚就有640万居民处在饥饿线上,400万人流亡,一场生态灾难降临在这片本就干旱的大地上。严峻的事态引起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联合国于1977年8月25日至9月17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国际会议,这是一场有93个国家、78个非政府组织和近800名专家学者参加的,规模空前的,以荒漠化为主题的大会——联合国防止荒漠化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Deser-tification,UNCO)。在这次会上,人们讨论荒漠化概念,协商对策,制定出《防治荒漠化行动计划》,动员人类社会共同开启与荒漠化的抗争。会上给出了“荒漠化是人类侵入一个艰难的、变化多端的环境,但对其敏感性和限度既不了解,又无顾忌,引发了荒漠化;荒漠化是生态退化的过程,不是沙漠向外开步走”的明确概念。这数十字有关于荒漠化概念的解说表明,荒漠化的产生,过错在于人类自身!面对严酷的生态灾难,人类低下了自进入工业化社会后,便自认为“地球主人”的、高昂着的头颅!


在内罗毕召开的这场联合国大会无疑是成功的,遗憾的是会后,国际社会启动的一些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效果不佳。如,国际资助6.25亿美元,在非洲无水草场上打井。项目完成后,水井周围牲畜聚集,啃食践踏,最后形成了寸草不留的“荒漠化圈”,并逐年向外扩大,以致该项目不得不终止执行。再如,从苏丹到毛里塔尼亚的林带建设项目计划,被学者批评为“不切合实际的想象”(拉琴科,1983年),设计中的林带并没建成。


人们开始对防治荒漠化的措施进行反思并意识到,防治荒漠化措施不能忽视社会经济现实与荒漠化现象的关系,不能治标不治本。“荒漠化是缺乏发展的一种症状”,生活贫困会导致对自然环境过度利用,干旱是荒漠化的部分成因,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人为的问题。至1996年6月17日,有197个缔约方参加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简称《防治荒漠化公约》)诞生了。在这份被称为“国际一大成就”的公约中,不仅把荒漠化概念进一步明确,更认定了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是防治荒漠化措施的根本所在。


第六篇:沙产业功能的理性拓展4.png


非洲有句谚语说:“贫瘠的土地上产生贫困的人群;贫困的人群在制造贫瘠的土地”,贫困导致对自然环境不断加大的无序开发,无序开发引发环境退化,退化了的环境再加重贫困。


第六篇:沙产业功能的理性拓展5.png

在寻求解决荒漠化这一复杂生态难题对策时,被称为“国际一大成就”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提供了“抽薪止沸”的治本思路。跨入21世纪,荒漠化问题纳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倡导的《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MA),成为评估生态系统状态对人类福祉影响的一部分——标志着国际社会开始从人类福祉高度审视荒漠化问题。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和《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的岀现,将直荒漠化防治目标直接落脚于增进人民福祉。策略目标明确后,需要有效的方针和技术路经来保障。然而,当下在荒漠地区的“生产方计,包括原理、方技术和工艺都不能保证土地开发的质量和效益”(A.巴巴耶夫院士)。在防治荒漠化的道路上,迫切需要更为有效的方针和技术路径出现。


钱老提倡沙产业在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① 以“变不毛之地为沃土”作为不动摇的目标和活动范畴:② 围绕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最大限度地固定转化太阳能;并用改善光合作用的环境条件,优化或置换太阳能转化器作为提高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为两项实施方案;③ 以“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为技术路线。因此,在1995年~2010年沙产业步入实践的15年间,甘肃河西走廊当地群众利用阳光充沛,按沙产业的技术守则在干旱不毛之地上建造日光温室已超过1.6万座,产值超过2亿元,并实现了“暖棚圆了致富梦”“鼓起农民钱袋子”的目标。这些实践活动具备不可取代的品质,时间作为公正的审查者对此也作出了验证与回答: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沙产业能够实现“绿色”“可持续”“消除贫困”的目标,为土地荒漠化防治提供“抽薪止沸”的治本思路和路径。


王:前面三个方面的分享,可以说是您带着我们又精炼回顾了此前和您的三篇对话“认知沙产业”、“步入实践的沙产业”和“‘拾级而上’的沙产业”中谈及的关键点。所以我们也非常好奇,接下来,关于第四个方面的沙产业功能拓展,您要讲什么呢?


刘:第四点也非常重要,且具有宏观意义。


四、步入实践的沙产业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


广袤的干旱荒漠,历来是人类期求的开发空间;时光流逝,至今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能源危机等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难题仍然存在,干旱荒漠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更引人瞩目了。但自然环境严酷干的旱荒漠区,经济开发与环境之间矛盾突出,往往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探寻良策成为有识之士、专家学者以致国家政要都在关注。沙产业步入实践的成果,自然也映入他们的眼帘。例如,在2006年5月 意大利环境国土部部长代表瓦伦蒂尼先生对沙产业做了如下评价:“中国政府在干旱荒漠的阿拉善农区,走出传统生产方式,采用节约用水、多采阳光的现代化农业技术,配合种植业结构向商品化的转变,使退化土地得以有效利用,产品产量和产品类型增多,农民收入也显著增加”(《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5月31日)。再如,2013年7月,原国际期刊《荒漠开发向题》的几位编委:А.Г. 巴巴耶夫院士代表(土库曼斯坦),格兰茨(美国),И.С. 佐恩,(俄罗斯),Н.С. 奥尔洛夫斯基(以色列)以及我等几位中外老专家,对地处干旱荒漠,年平均降水不超过200毫米的甘肃河西走廊按“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技术路线,充分发挥当地阳光充沛优势并走上绿色发展之路的情况,进行了考察。专家们到实地与当地的劳动者,乡镇、县、市的领导以及企业家交谈并与甘肃省领导会面。实地考察结束后,2013年7月23日,专家们会聚北京,以专家的视角、旁观者的眼睛,写下他们对甘肃河西走廊绿色发展的由衷评价:


“1、我们赞赏甘肃河西走廊自1994年起,用“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提倡发展能规避灾害风险的设施农业,在戈壁荒漠发展葡萄等果蔬产业,实现着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赢。甘肃河西走廊的实践证明:不毛的戈壁荒漠,在科技支撑下,具有开发价值,扩大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还极大地推进了“消除贫困与饥饿”的过程。“消除贫困与饥饿”,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考察中,我们曾随机入户进行访问,目睹了农户居住、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年收入的增高。甘肃河西走廊绿色发展的现实, 为推进干旱荒漠地区完成消除贫困和饥饿,树立了信心和榜样。


2、甘肃河西走廊绿色发展以开放的心态,引进世界各地的技术并消化吸收,结合实际予以改进,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和很好的效益。从设施农业、地膜覆盖、节水技术以及固沙措施等直到新型能源风能、太阳能技术的引进、消化、创新,其规模之大,进展速度之快,令人赞叹!甘肃河西走廊绿色发展已经踏上了创新变革之路,创新变革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3、我们都有40余年与干旱荒漠打交道的个人经验,亲历过多项开发利用荒漠、防治荒漠化项目的得、失、成、败。这次考察中的所见、所闻和我们在世界各地干旱荒漠区横向对比,认为甘肃河西走廊的优势是人,是“想干事、会干事、在干事”的群体。这里有为提高生活福祉而辛勤努力的劳动者,聪慧执著有强烈责任感的领导者,充满信心和挚诚追求的企业家。“想干事、会干事、在干事”,正是这个群体的共同理念和信心,同他们的智慧、勤劳相结合的体现。对甘肃河西走廊绿色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①要关注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潜在危机。干旱荒漠地区生态平衡十分脆弱,在生态系统要素的利用中,极易产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环境退化以及产品商业化过程品质保障等问题。建议在产业发展及商品化过程中,加强科学研究,建立对生态环境安全、人体健康影响的评估体系。


②在干旱荒漠区以创新方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效益双赢,须要遵循资源节约的原则,特别要十分珍视水资源的节约。开源节流,既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利用法规,保障每方水创造出经济及生态效益;也要充分利用暴雨型降水形成的径流,变害为利。从河西走廊实际出发,推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建议要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扶贫救困。据我们的经验,干旱荒漠区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在利用市场手段的同时,政府的有效管理和依法监督以及不断的培育群众环保意识,具有特殊的作用。


③甘肃河西走廊在绿色发展中有创新意义的沙产业以及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会使国际干旱区国家对这里的理念和经验感兴趣。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我们期待在明年“甘肃河西走廊绿色发展20年”活动中,有更多、更好的经验提供给世界。(致“河西走廊绿色发展咨询活动”组委会函)。


步入实践的沙产业引起国际人士由衷关注。除了干幅员辽阔的干旱区(占非洲总面积的55%,欧洲占2%,大洋洲占35%,亚洲占34%),受严峻自然环境制约,社会仍面临影响人类生存发展难题的因素之外,更在于当今我国国际地位提升,世界对我国关注之高前所未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并肩、守望相助、共建共享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地球家园宏伟目标时,沙产业成功实践的案例为“讲好中国故事”,反映我国当代的前进步履,提供了生动详实的素材。


王:您分享了对沙产业功能理性拓展的四个方面的细致解释,从沙产业功能的这些拓展,也帮助我们从侧面深入理解沙产业的“有所发展”意义之所在,也进一步地提升了人们对沙产业社会价值的认识!刘恕先生,我们与您从“初识沙产业”作为《对话》起点,到现在的“沙产业功能的理性拓展”,沿着《对话》的内容,我们犹如迈开步履跟随着由“人民中的实干家”-农民、科技人员、企业界以及“地方政府中的积极领导干部”组成的践行沙产业队伍,循着钱老指明的方向在前行,受益匪浅!


注:本文所有配图均由刘恕先生提供。


文/王静、王晓琼 审/刘恕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