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国际发声 |“中华大鸨保护地·图牧吉”主任分享大鸨研究论文,带与会嘉宾一同了解“大鸨的家乡”
2017/5/27 19:02: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编者按

26日,在蒙古乌兰巴托“推进亚洲大鸨保护”国际会议上,为充分向与会嘉宾介绍中国大鸨繁殖地情况,中国绿发会大鸨行动组成员代图牧吉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于长江,同时也是"中华大鸨保护地·图牧吉"主任在会上分享内蒙古图牧吉大鸨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论文。现在将该论文与大家分享。


内蒙古图牧吉大鸨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图牧吉保护区管理局  于长江


一、内蒙古图牧吉自然概况

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扎赉特旗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2°44′30″~123°10′24″,北纬46°04′12″~46°25′47″。保护区地处松嫩平原西侧,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吉林省三省区的交汇地带。保护区总面积76210公顷,沼泽湿地面积29425公顷,草原面积36890公顷。是以保护国际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和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及栖息地为主要目的的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与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重点以保护大鸨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鸟类资源尤为丰富,共310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大鸨、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丹顶鹤、白鹤等1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灰鹤、白枕鹤、蓑羽鹤等47种。2009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扎赉特旗“大鸨之乡”的美誉;2015年国家林业局授予图牧吉保护区管理局“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中国绿发会确定图牧吉保护区为“中华大鸨保护地”。

4814066526682617573.jpg

二、大鸨数量及分布

据最新统计,中国野生大鸨东方亚种种群为500-800只,大鸨这种极度濒危的状态已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际CITES将其列为附录II,IUCN将其定为VU 级,中国鸟类红皮书将其定为V级。

20世纪80年代前,大鸨在图牧吉为夏候鸟,每年的繁殖数量约300多只,春季迁徙数量在800只以上。后来,由于环境变迁、拾卵捕雏和过度狩猎,数量逐年下降。到90年代中期,繁殖数量仅在50只左右。保护区建立以后,加强了栖息地的管理及法制宣传,对乱捕乱猎现象进行了严厉打击。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垦土地、环境污染及其它人为活动影响,草原生境破碎化严重,大鸨的数量目前仅仅维持在150只左右。

jYU3-fxewxfu4211784.jpg

大鸨在图牧吉的越冬个体,在以前未见记录。据在此常住的老人讲,在1998年以前,本区没有越冬大鸨。1998年后开始出现越冬个体,每年有3-5只越冬。自2000年后,大鸨越冬数量逐年增加,2002年越冬数量在30只左右, 2011年越冬个体数量为98只,2016年越冬数量80只,这在我国北方地区是十分罕见的。

三、大鸨种群濒危原因

大鸨东方亚种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低,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大鸨自身很多特性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大鸨性成熟后能成功交配的时间较晚,一般在5岁左右,雌雄交配成功后,进入孵化期,雄鸟离开雌鸟,只有雌鸟进行孵化并照顾雏鸟,加之巢的隐蔽性很差,卵和雏鸟很容易遭到天敌的破坏。大鸨是十分神经质的鸟类,因此受到惊吓或干扰就很容易弃巢而去。大鸨是走禽,因此不但天上存在天敌,地上的狐等兽类同样也是大鸨的天敌。大鸨保守且迷恋故地,开发新的求偶场十分困难,因此限制了其基因扩散。

u=4020269422,3883119250&fm=214&gp=0.jpg

其二,大鸨东方亚种本身数量较少,再加上人为因素干扰,上世纪90年代如大面积开垦草原,草原超载过牧,不法分子盗猎,捡拾鸟卵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大鸨生存环境恶化,数量逐年下降。

其三,研究发现我国大鸨东方亚种的分布范围在紧缩,有着向高质量地域集中,从低质量地域消失的趋势。

四、大鸨保护措施 

(一)进行栖息地生境恢复 

近几年由于干旱少雨,草原植被生长状况不佳,特别是春季和冬季大鸨食物主要为农作物和草籽。大鸨觅食困难,不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可能会出现饥饿造成体能下降和饿死的现象发生。另外在大鸨栖息地内,仍有一些牛羊活动,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大鸨的栖息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加强大鸨栖息地管理,禁止牲畜及居民进入大鸨栖息地,特别是在繁殖季节尤为重要。草原生境破碎化严重,致使大鸨大部分分布区趋于斑块状或消失。生境恢复计划在马鞍山恢复5万亩,在靠山恢复3万亩。

(二)食物补充

春、秋及冬季大鸨的主要食物为豆类、玉米及草籽等。但是,在冬季大雪天气,由于冰雪覆盖,导致大鸨觅食困难。因此,在大鸨集群觅食地应定时进行投食。减少大鸨因食物短缺而导致的死亡。投放的食物主要是玉米和黄豆等。

4266034747028136487.jpg

(三)加快保护区和野外救护中心的建设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进行野化训练。拯救受伤大鸨,扩大大鸨的人工种群,对受伤的大鸨及时救助,利用无线电跟踪系统,对救助后能在野外放归条件下的大鸨种群进行监测,并就其生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在人工种群达到一定规模后,将更多的大鸨放归野外,扩大野外种群,进而使这一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社区共管。

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发放宣传册,使本区居民更深入的了解大鸨,把保护大鸨变成牧民的自觉行动。同时,加强法制管理,核心区内禁止放牧,减少人为干扰。要教育群众参与保护与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扩大大鸨的栖息地面积。为大鸨提供一个安宁的栖息环境。在宣教基地每天免费2-3次观看大鸨繁殖基地生物学录像视频,观看宣教基地科普教育同时有计划进行中小学生教育等以此来普及提高保护意识。

同时开展募捐收费项目:游客和大鸨照相体验项目、组织中小学生划画及摄影活动、当一日大鸨和丹顶鹤保育员、认养濒危鸟类大鸨行为观察体验等。   

(五)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等学院进行科研合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对大鸨半散放繁殖及野化进行研究。

2、对大鸨不同时期大鸨觅食研究。

3、大鸨迁徙路线及通道研究

4、繁殖地和越冬地生境研究 。

5、影响栖息地生境变化的因素。

6、大鸨育幼机理等。

7、大鸨的饲养管理、繁殖技术(人工授精)

(注:图片均来源网络)

整理/飞  审/卡秋  责编/Angel

相关链接:

绿会大鸨行动组赴蒙古国参加“推进亚洲大鸨保护”国际会议并做主题报告,与现场嘉宾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