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刘恕:缅怀是重温教导,回忆是鞭策和激励
2022/10/13 17:48:00 本站刘恕

金秋九月,就要迎来钱学森先生突破重重阻碍归国参加祖国建设大业67周年,我们怀着景仰、尊崇和爱戴,共同缅怀他。因为钱学森的名字,与壮国威、聚民心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相关联着;因为他的睿智预见和设想,“已经成为献智于国,造福于民的活生生现实”。纪念钱老,最好的缅怀是重温他的教诲,学习他崇高品格,理解他对后人的关切和厚望,用以鞭策、激励自己。


(一)


钱学森先生作为“思想先驱,科技泰斗”,无私奉献的战略科学家,始终凝视未来,思谋国家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钱老多次阐述科技革命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提出“产业革命是经济方面的社会形态飞跃”的新概念。他认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已经历或要经历的产业革命有:“第一次:农牧业的出现和兴起,大约公元前七、八千年;第二次: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大约公元前一千多年;第三次:大工业生产18世纪末,19世记初;第四次:国家以至跨国大生产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五次:电子计算机、信息组织起来的生产体系,即将到来的一次产业革命;第六次: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可能出现于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构划近六十年内(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面临:“补上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课”;“迎头赶上,迎接第五次产业革命”;“在中国要以农村为基地发展建设高度知识密集农业型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这是二十一世纪将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在概括为:“补课”、“迎头赶上”和“发展建立”的任务中,认为,发展建立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更具时代的挑战性。在1984年12月2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第2届学术委员会上,以《第六次产业革命与农业技术》为题的学术报告,表明他对第六次产业革命,发展建立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已形成完整理论。


⑴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以阳光为能源,“通过光合作用进行产品生产”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农业型的产业体系出现为标志。他说,“农业型产业是指像传统农业那样,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地面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我国“每亩地上每年接受的阳光能量相当于114—190吨标准煤,农业型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充分利用阳光能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是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效率的根本。


⑵第六次产业革命发展的“知识密集农业型产业是高效益的综合生产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另外一方面又利用工业生产技术,也就是把全部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都用上”。“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按其主要生产活动划分出产业类型,为林产业、农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钱老对于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的内涵做了进一步引申,提出“以微生物、酶、细胞、基因为代表的生物工程,到21世纪将发展为以动植物工程、药物和疫苗、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等为核心的生物工程产业。生物工程产业化将创造出高效益的生物物质,从而引发一次新的产业革命”。突显出第六次产业革命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产业的本质特征。


⑶钱学森强调第六次产业革命的重点变革在于生产组织。农业型产业将是大规模的集团式经营方式,“第六次产业革命就是要消灭个体操作的第一产业,使农业也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大大引入现代科学技术”。“第六次产业革命,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创建知识密集型大农业产业,将传统的第一产业改造成类似现代第二产业的新兴产业。” 它将成为“集信息、金融、管理、科技、生产、加工、运输、商贸于一体的集团公司”。


 ⑷ 钱学森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终极价值是消除三大差别。伴随优化组合现代技术,拓宽劳动对象和创建适应生产发展的集信息、金融、管理、科技服务、生产加工、商贸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将会彻底地改变经济的社会形态,将消除工业和农业、工人和农民间的差别。由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地应是在农村、山村、渔村和边远荒漠地带,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这些地方也都将改变成居民集中的小城镇。第六次产业革命发展,将在根本上消除历史上形成的三大差别。这一论点,钱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形成,并乐观又坚定的相信这一理想必然实现。“这个事情在我国是看得见的,恐怕到下世纪,到建国100周年时,就要实现了”。 


在钱老晚年,不断呼吁、倡导,希望人们为在我国社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产业革命到来,积极行动。他认为,“实现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个探索,可能要三四十年,所以要培养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人才,......分阶段改造学校,逐步前进”。他理性分析着“生物技术”和“有实力企业进入”,将是推进传统农业进入产业革命的两个重要因素。他曾热情称赞在山东出现的,由农业总公司牵头,下设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销售服务的一条龙组织,是农业结束第一产业,走向第二产业的“希望的曙光”。 


对第六次产业革命中的产业型中,钱学森先生最为关注“沙产业”。1991年3月,他亲自安排、指导、参加在北京香山召开汇集我国沙漠领域知名学者专家的首次“沙产业学术研讨会”。1994年9月,在北京召开“纪念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十周年研讨会”,钱老以“向参加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十周年会议同志们致意”为题,亲笔写信给与会人员,表示“心是系着这次会议”。会后,在钱老办公室,会见来自沙区的专家学者和地方领导,讲解沙产业内涵,启迪大家在认识上得到共识:⑴要用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维,综合分析干旱荒漠地区的资源优势,用全新的治理措施、开发模式、经营管理干旱荒漠生态系统;⑵明确发展沙产业要运用新技术集成系统工程,寓生态保护于开发之中,以保障沙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沙产业则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求得特殊生境中特殊经济效益及价值;⑶明确推进沙产业要靠实践。钱老告诫,“科学要用事实判断是非”,否则“言之成理”也是空的,“发展沙产业,有了人人看到的成绩才好宣传服人”。如果说,1991年香山会议是沙产业理论研讨开篇,那1994年的会则是沙产业迈向实践的总动员。沙漠戈壁地区有充沛阳光优势,但干旱、高温、地表不稳定等限制要素,加上太阳能量辐射的不稳定性,沙漠生态系统脆弱,天然生态系统净初始生产力低下。发展农业型知识密集的沙产业,把造就了地球表层万象之源的太阳能量,最大限度地采收下来,必然要“走出传统”,构建起人工控制生境的设施农业,包括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新型绿洲。27年前,张掖的党、政领导,便率先带领群众,在山丹县进行沙产业开发活动。1995年11月24日,宋平同志亲自参加由国家林业部、中国科协和甘肃省政府共同召开的“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会上,宋老说,“甘肃要脱贫,要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发展农业型沙产业应是一条好路子…要坚决走这条路子”。钱老在书面发言中肯定,“甘肃建立‘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中国沙产业,这一成就启示我们发展尖端技术的沙产业,就是用现代生物技术成就,再加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一定能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会后半个月,12月10日,他又写信说,“引用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将会出现一个真正知识密集型的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将要在人类历史上登上舞台了。而这是从小弟弟沙产业做起的!”明确第六次产业革命“从小弟弟沙产业做起”的任务。1996年春节收到钱老书信,称张掖山丹在沿312号国道的荒漠戈壁上,建起的200余座大棚并试验用无土栽培,是在“用新技术展示了未来农业的概貌。”并愉悦地告诫,“我们的思想认识要跟上啊!我们真是生逢盛世!1996年的春节过的不平凡!”张掖山丹在戈壁荒滩这样一项沙产业实践,竟然引起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杰出贡献科学家如此的关注与重视。原来26年前,钱老基于:其一,干旱不毛之地存在巨大的太阳能源,天赋了能量流之源,是完成利用植物光合作用机理,革命性地大幅度提高固定、转化太阳能效率的基础;其二,由于信息革命的最新成果、芯片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现代工业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将为沙产业依照“环境控制学农业”创造最适宜的光量、温度、湿度、通风、二氧化碳含量人工气候,根据植物生长发育的要求及时调整水、肥营养,用人类的智慧创建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新的产业业态,视张掖山丹的实践,为未来的智能化植物工厂和养殖场的雏型,是探索第六次产业革命,“古老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消失,退出历史舞台”理性预见的尝试。当我们重温钱老教导,会更加体会到,他告诫“人口不断增加,......食品原料要扩大,沙漠戈壁是一个来源地”的意义;会更加理解“沙产业是未来的农业,高科技的农业,服务于未来的农业!”的价值;也会更加思考如何回答好钱学森先生在1991年3月,在北京香山召开首次 “沙产业学术研讨会”会上提出的:“干旱沙漠戈壁,如果运用全部现代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这种基础科学,能不能每年也提供出几千亿元的产值,有没有这种可能?”, 这个 “钱学森之问”。


(二)


钱学森先生作为“育人的导师”,引导我们迈上探究、践行“一个大项目”的宏阔大道,更以其“作人的楷模”,影响滋润我们品格的养成。1992年11月18日,钱学森致王寿云信,“我说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也要作为一个大项目组织全国力量进行研究。估计到建党100周年就将在我国全面铺开”;1994年6月17日致刘昌明信中,“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件大事,它不但会促进我国奔小康,而且将在21世纪推动我国奔向中等发达国家。”“沙产业是属于第六次产业革命”。我们的人生何其幸运,是钱老以其战略家的智慧,高瞻远瞩的预见,给予了我们方向,使我们有机会参加这个“大项目”中的“小弟弟”—沙产业,这篇宏文谱写在大地上的起步活动。如果说,我们曾把沙产业作为是以新观念综合分析沙区的资源优势,用合理的模式经营沙区的土地生产系统;而当我们重温钱老的科学预见,会感悟到钱老沙产业理念的价值,在于它给出了干旱荒漠土地开发利用新谋略,指引着方向。“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20世纪以来,占地球陆地面积近1/3的干旱、半干旱区遭受土地荒漠化灾难。自1977年9月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防治荒漠化会议后,1994年6月通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国际社会以及各国专家学者对荒漠化产生因素有进一步的认识。明确了:造成社会灾难的荒漠化,往往和干旱等不良的气候条件、脆弱的自然地理环境相联系,但荒漠化不只是土地退化的自然过程,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后果;荒漠化的严重程度往往是地区发展水平、经济能力以及贫穷相关联;荒漠化是缺乏发展的一种症状。解决荒漠化问题需要新思维、新的对策。早在1994年2月,世界著名荒漠专家巴巴耶夫院士在阿垃木图的国际讨论会上就呼吁,“遗憾的是,当代的生产方针,包括原理、技术和工艺,不能保证荒漠区土地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不管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问题,还是为了维护自然环境”。钱老的以提高太阳能固定转化效率,构建知识密集农业型的沙产业,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对策,是及时送来的指路灯,当然地被国际学者认同。在 2013年7月,由原联会国环境署顾问专家组五位成员,国际期刊《荒漠开发向题》编委:А.Г. 巴巴耶夫院士(土库曼斯坦),格兰茨(美国),И.С. 佐恩,(俄罗斯),Н.С. 奥尔洛夫斯基(以色列),刘恕(中国))组成专家咨询评估组,对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进行评估,结论是,“甘肃河西走廊的实践证明:不毛的戈壁荒漠,在科技支撑下,具有开发价值,扩大了农业发展的空间,极大地推进了‘消除贫困与饥饿‘ 的过程”。科学真理是事物规律的总结,最终“条条大路通罗马”。例如:“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在陕西定边毛乌素沙地上坚持治沙,艰苦奋斗几十年,现今在石老英雄率领下走上了以“公司+农户+基地”,办起林场、肉牛示范牧场、饲料加工厂、技术培训中心、蔬菜大棚多项经济实体。在毛乌素沙地上,他们正是沿看钱老所说,“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2014年内蒙通辽市在科尔沁沙地建成近百万亩膜下滴灌、计算机控制水肥一体的智能型大田玉米。时任通辽市委书记与我们交谈时说,他们在建设初期并没有了解到钱老深邃的理论,在实践中学习钱老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创建农业型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产业的论述后,方向明确了,激励着他们继续前行。1989年12月,当我对钱老所倡导的沙产业还处在启蒙时,钱老督促我要结合过去的工作经历写一篇“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沙产业”文章,他说,建设沙产业“这是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让沙漠为我们服务!” 1994年9月,钱老在向参加“钱学森建立沙产业理论十周年纪念会”的书面发言中提到,“今年的国庆节是建国45周年大庆,我也想到刚刚过去的9月17日是甲午战争100周年!我们看到100年来伟大的中国人民所走过的路程,我们现在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定能在15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上,通过沙产业而成绿洲。同志们,我们努力吧!” 1993年他在给中国地理学会瞿宁淑谈地理学科建设时写道,“中国西部建设搞好了,为这些国家树立了楷模,必然增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力量。共产主义的世界大同会由亚洲开始!”30年来,钱老始告诫我们,作事、做人都要有明确政治方向和家国情怀;引导我们要把自己工作融入对家国的伟大的情怀之中。 


钱老一生是充满创新的一生,是勇于创新的典范。1982年71岁的钱老曾对涂元季同志谈,“我本人的兴趣是在学术研究,就是思想的创新,科学的创新。”他激励我们要有创新的意识、勇气和信心。1991年3月,钱老以一篇充满创新的意识、勇气和信心的讲话,激励与会者说,“这样的沙产业研讨会在中国是第一次,在世界也可能是第一次。” “我要利用这个机会祝愿我们的沙产业研讨会成为我国沙产业开端。从已有基础的防沙、治沙固沙事业开拓出去,再在生活设施稍好的戈壁滩建立沙产业试验站。这样我想在21世纪,我们将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发展沙产业,搞得好产值可上千亿元,将来还可能更多,......我们中国人是有能力,有智慧的。我们开会的香山饭店这个设计得了国际奖,设计师贝聿铭是中国人,沙产业咱们中国人能不能带个头呀,我看一定会成功的!”1995年11月,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上书面发言,“我们要用当年两弹一星的精神赶上去,超过他们!再次证明我们中国人是了不起的”。1995年12月钱老来信说,“我想武威、张掖的同志实际是开创了一个新型产业,在缺水但阳光丰富地区用高新技术搞农业生产,达到高效益。这是将地区特点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了。高新技术引发的人类历史上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国人可以当带头的!”。钱老既以高尚的民族自信,激励着我们在科研路上勇于创新;但又要求对待科学理论要有严肃、严谨、严格的态度。1991年香山沙产业研讨会后,我们曾向钱老送上准备报送的“会议记要”。6月13日,钱学森来信指出,“我收到沙产业研讨会上的上送材料,感到同志们的心是好的,但脱离实际,…把沙产业扩大到石油、矿产,是整个国民经济了……理论上这样的沙产业已不是农业型产业了……。”对香山会议纪要没能表述出沙产业的基本概念给予严肃批评。钱老对自已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界定是严肃的,明确作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内容的沙产业是围绕着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最大限度地固定转化太阳能进行。对此, 钱老先后给潘伯荣、金德生、瞿宁淑等说明,“我所说的沙产业是以阳光和生物为基础的农业型知识密集型生产产业”。1995年11月,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书面发言中指明,“什么是沙产业?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又一项‘尖端技术’!……我们发展尖端技术的沙产业,也就是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再加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一定能够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 强调沙产业是建立在新技术革命的平台,从颠覆依附土地资源及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生产方式。“变不毛之地为沃土”指的是一个努力方向,一种活动的范畴,一个既定的奋斗目标。这个范畴和目标是不应动摇的。


钱老用自已的科学精神,影响、教育我们科学品格的养成。作为当代的伟大科学家,钱老坚持现代科学技术活动是集体活动,不要突出他个人的作用。1994年5月29日我收到钱老指示,“我是从来不同意出版我的论文专集的。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活动总是集体活动,决不是个人独办得了的。”钱老以他行为影响人,感召人,以养成在科学问题的讨论上要有“平权的争论”、“宽容的激励”和“实践的检验”的科学精神。1989年10月,我在向时任科协主席钱老报到时,钱老谈起了他的新颖的沙产业理念。由于自己的懵懂,在钱老面前答非所问,过后钱老把他1984年5月和12月的两篇《创建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沙业》及《第六次产业革命和农业科学技术》给我,写上:“刘恕同志:老旧货了,请您把它作为古董保存吧!”钱老对待科学问题的讨论,是这样以“平权的争论”和“宽容的激励”来对待的。1996年12月2日,当有人对沙产业提出异议时,收到钱老来信告诫,“今后工作我想还应在实践,发展沙产业,有了人人看到的成绩才好宣传服人。”用“平权的争论”、“宽容的激励”和“实践的检验”来对待的科学讨论,坚持“现代科学技术活动总是集体活动”是杰出贡献科学家钱老博大胸怀科学精神体现,是留给科学工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感召和教育已远远超出了学术自身的内涵。 


(三)


今天,我们国家开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正是钱老所说“我们生逢的盛世”。践行中的沙产业所完成的一切绩效都已属于过去,更何况与钱老所构想的“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 ,“集信息、金融、管理科技、生产、加工、运输、商贸于一体的集团公司”和数以“千亿”计的经济效益,还有很远差距。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新征程激励新担当!在的新的征程上,对钱老最好的缅怀就是重温他的教诲,学习他崇高品格,理解他对后人的关切和厚望,用以鞭策我们继续奋力前行。


2022年9月19日


本文作者/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与促进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负责人 刘恕


审核/Cherry 责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