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长沙城南有个“老刘旧书店”,经营书籍循环三十载!绿会融媒生态文明访谈录
2020/11/25 20:17:00 本站

近日出差途中,穿梭在长沙的大街小巷。逢秋雨萌萌,在城南书院路的天心街,绿会融媒编辑走进了一家名叫“老刘旧书店”的小店。


微信图片_20201126131355.png

长沙南城沙河街,现代与传统魔幻交融


书店座落在一条深深的巷子里的一个偏僻街角上。从外面看,非常小,门口还挂着一块幕布。若不是门楣上的几个大字“老刘旧书店”,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小巷子里有这么一个充满书香味道的地方。店主叫做刘德明,五十多岁的样子。满满的都是旧书。


笔者走进去的时候,这个小店的老板正在练毛笔字,旁边是一本《诗经》和一本颜帖。店里面有三两个人,是一名青年,据了解是附近一所大学的学生;另外一位,是一名老者。


跟老刘聊起来,他非常兴奋。他似乎对于爱书的往来顾客有一种天生的热情,兜也兜不住的那种欢喜。笔者作为生态环境领域从业人员,对于“旧书回收”这个话题自然是有许多好奇和兴致的。比如,这个店存在了多长时间?在长沙这么一座大都会里面,它地处这么不起眼的一个小门面,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周边竞争如何?他为什么如此热情和欢喜?


为此,笔者拿出手机,经同意,采访了这名大叔。下面是采访实录。


微信图片_20201126131402.png

“老刘旧书店”的店主刘德明


绿会融媒:请问您当初为什么要开这家旧书店?


刘德明:当时是因为生活困难,小孩上学,老婆没工作。当时没有什么特长。只是认识几个字。朋友提议:你为什么不开旧书店呢?提醒了我。哎呀,我灵机一动,开旧书店成本比较少,而且书籍正版居多。于是1988年,我开了这家书店。


刚开始是为了解决生活困难;后来读者群越来越多,而且许多年轻读者,通过读书,后来当了人民教师,有些当了工程师,我就感到好欣慰,就觉得这个书店不开不行。特别是当时好多同学都好学,他们都好学,每次散学之后,潮水一样涌入这个书店,大量购书,如饥似渴。我就开始觉得,我是不是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了?就像有一种担子在肩上一样,不开这个书店不行。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通过现在,又结识了很多人,各种阶层的人。下到农民工人,上到教授,都喜欢读书,我感到很欣慰。我觉得如果全民都喜欢读书,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强大,一定会崛起。这就是从简单的维持生活,到现在的一种责任感,我觉得是一种飞跃。


绿会融媒:你的这些书是从哪儿来的呢?


刘德明: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些朋友家里有多余的书,就送过来。后来有一些单位改制了,图书室的书籍,送过来。但是现在呢,同样的,是很多家庭有许多多余的书籍,或者一些人调动工作了,搬家带不走,我就给一些预售的钱给他们,收过来了。


绿会融媒:每个月大概售出多少本书?


刘德明:关于多少本,这个还没有怎么估计过。但是,大概是两千块钱一个月,利润是有的。


绿会融媒:请问光临书店的顾客主要是一些什么人?


刘德明:以前,开始的时候是学生比较多。包括农民工、生意人、老师、都有。读书不分层次,都喜欢读书。后来有一段时间,那几年市场比较冷淡。但是今年在疫情之后,我很欣慰,通过媒体的宣传,读书的风气是很浓了,有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了。包括学生,90岁的爹爹,80多岁的,高级工程师,很多,好远大老远过来,比如从马王堆那边。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微信图片_20201126131405.png

笔者走进书店时,看到的景象


绿会融媒:过去32年里面,你收到的最古老的书籍是怎么书?


刘德明:也不是很老,主要是民国时代的书。医书,尺牍(?)等等……没收过多少(特别古老的书)。以前一些学校图书室,拆掉换新书,那时候老书没人要。留到现在,都是好书了。


绿会融媒:那是哪一年?


刘德明:一九九几年。不是线装书。


绿会融媒:对于“书籍循环”这个话题您怎么看?现在新书不断的推陈出新,有一个旧书店能循环用起来显然是很好的事情。您觉得旧书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刘德明:我觉得现在的出版业比较发达,每个省都有出版社,这是一个好事情,知识能传播、流动,非常好的事情。


绿会融媒:每年毕业生毕业有大量书籍,一些被回收,一些被扔掉了。这样的情况您怎么看?


刘德明:对于学生教科书那一块,我没有就经营、涉猎。有很多人专门收集毕业生的教材。虽然我没有收,但是也是好事情。能够环保、再利用,教科书再用上,是个好事情。有的书籍甚至寄去外省,没浪费,这是好事情。


绿会融媒:那么在附近一带,新的书店(如新华书店等等)多吗?


刘德明:太少了,不多。在袁家岭、火车站、定王台等等。


绿会融媒:长沙是不是一个阅读氛围比较浓厚的城市?因为我看到您身后那个老爷爷,都九十多岁了,还在不断的读书。


刘德明:长沙、湖南,周边,我认为湖南读书还是有氛围的。


微信图片_20201126131409.png

旧书店里淘书的青少年


绿会融媒:我刚才看到前面那位年轻人买走了一批书,包括《古文观止》等等,是不是仍然是年轻人居多?


刘德明:现在年轻人多。我感到很欣慰。读书人很有礼貌、很有素质。中国应该有希望,会崛起。农民工也喜欢读书。


绿会融媒:农民工人也喜欢来您这里买书?多吗?


刘德明:他们喜欢文学、诗词、对联、书法……很多。


绿会融媒:您能举个例子吗?


刘德明:例子还是比较多。他们有时候在长沙打工,喜欢文学方面的书,对联书、书法书。每年临近春年之前,就有农民工写对联,我就提供笔墨,他们自己写春联,带回去。


绿会融媒:我看到您这里也有文房四宝……


刘德明:我这里随时可以写。爱好书法的人,可以随时写。看起来比较乱,但是还是有文化氛围。想画画可以画画,想写字可以写字。


绿会融媒:可以在这里挥毫。谢谢你们提供了这么一个很好的地方。您想对读者说些什么?


刘德明:我想说,敬请各位读者朋友,把自己看过的书,别扔掉啦,(希望)都能够有效的会收起来,给其他的读者再利用。


绿会融媒:在您经营旧书的这么多年,给我们讲几个特别让您感动的例子呗?


刘德明:好。我举几个很让我感动的例子。主要是那种精神让人感动。第一个是一个工程师,叫我去他家拉。我问老师,要多少钱?他说不要钱,要钱伤感情,拉走就行啦。


第二个是一个爹爹(笔者注:长沙话的老爷爷的意思),他是教学英语的,他有很多英汉字典。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不要钱,这个书我已经教了很多学生了,给你去再利用”。


今年有一位老师,更令人感动,他叫我去拉书,让我“带一部车子来”,于是我带了一部小拖车;他看到说这个车子怎么行?才能拖一百多斤,那不行!然后我和爱人一看,真的不行,后来喊了一部大电动车,结果是一堆的书。好,我就拖回来了。我想,拖了这么多书,买一条烟给他吃。他说不要我的烟。“要你的烟,人家要说我贪小利”,他说,不要。(笑)这还不是一种私人的情谊,而是一种对于文化的热爱。


微信图片_20201126131412.png

位于沙河街86号的“老刘旧书店”


绿会融媒:现在店里的这几位顾客,是熟人还是新面孔?


刘德明:(指着90多岁在店内的一位老顾客)……很感动,他都九十多岁了。在我这里十年了。他住在北门那边。他有时候买书是自己看;有时候是卖给人家。…… 哦,(想起来了)还一个很感动的事情。


有一个爷爷,姓谷,稻谷的“谷”,他住在北门的一个小区。他的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美国的科学家呢,长郡中学毕业的,在美国有实验室的。他每次买一大堆书,都是给本小区的退休工人(没什么钱,困难),他就是买给他们看,送给他们。但是这个爹爹几天没来了。不知道还在不在。


…… 还有一个故事,我们对门有一个小女孩,当时我爱人没有工作,她的父母要上班。一两岁。放到我这里带,不到两岁就背了十几首唐诗。后来阿姨要去上班了,没办法了,孩子她爸爸就把孩子领回家了,然后我们也就没有什么来往了。后来那个女孩考取了长郡中学。后来有一天她爸爸带她来了(这家书店),说,你成绩那么好,就是**姨培养的。她英语单词,厚厚的一本,她能背下来。后来她考取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研究生的第一名。


绿会融媒:这么多书,如果别人捐书或者买书,你放不下,怎么办?


刘德明:(笑)想办法。宁可放不下。看着书就高兴。我看着书就高兴。放不下也很宽慰。


绿会融媒:市场上书籍这么多,收哪些、不收哪些——您选择收书的标准是什么?


刘德明:第一,这个书,不能有反动言论。第二,不能不利于青少年。第三,很专业的书。这三方面的书,我一般不收。


绿会融媒:那您是党员吗?我看到您墙上挂着一面党旗,而且还有一栏写着长沙市坡子街街道……


刘德明:我不是党员。阿姨是党员。


绿会融媒: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您说的第二点,意味着:小孩子或者青少年走进来,不会有任何少儿不宜的内容,对吗?


刘德明:对,基本没有。原则上是要杜绝的。阿姨都会杜绝的。


微信图片_20201126131415.png

老刘旧书店的一角


最后,笔者跟店里的顾客们聊了聊,包括那位正在捧着《二刻拍案惊奇》的九十多岁的老爷爷。他耳朵不太好,闪光灯终于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侧过头来。然后他很高兴在介绍着自己选的书,“这个字比较大”……


微信图片_20201126131418.png

聚精会神的老爷爷,被闪光灯打扰了


离开书店的时候,笔者在想,长沙的一家这样的普通旧书店,经营了30多年,自身就是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什么是循环经济、绿色发展。


古话说,“惟楚有才”,此言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貌以极快的速度在更新着;难得的是,湖南的这个省会城市,竟然有着这样的胸怀、包容,一家这样的旧书店能存活32年。这个城市,顿时令人心生好感,由衷生出一丝敬佩。


微信图片_20201126131423.png




文/Linda 核/绿宣 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