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501.49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2次
绿会研究室提出四项整体修改意见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系列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征求意见稿
2020/8/19 18:25:00 本站

继6月5日生态环境部就《生态保护红线本底调查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等八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以下简称《生态保护红线》系列)公开征集意见以来,又一系列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等十一项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在线发布,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http://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007/t20200724_790917.html)。


中国绿发会研究室在对该系列技术规范慎重研究后,认为存在三大技术及流程方面缺陷(《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存在重大缺陷,绿会研究室建议暂缓发布),并向生态环保部发函,建议暂缓发布。


近日,绿会研究室、法律工作委员会和标准研制中心在进一步研究后,再次从两个层次对《征求意见稿》提出建议,其一是从该系列标准或规范的整体层面,共提出4项建议;其二是对该系列标准或规范的各个部分提出详细建议,该建议已经以函件的形式提交生态环境部。以下是整体建议部分。(全文见链接:http://www.cbcgdf.org/NewsShow/5033/13546.html


微信图片_20200818182309.jpg

1、建议将该规范名称修改为《全国陆域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


建议理由:该系列规范界定的内容,只涉及陆域自然生态系统,不涉及海洋及人工生态系统(即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的调查、评估。建议对该系列规范的适用范围和对象加以限定。


2、建议将该系列的十一项技术规范归并为四项,即《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生态系统状况评估》和《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具体如下:


(1)将《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和《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归并为《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作为前者的一部分。


建议理由:现《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主要是对遥感影像和野外调查/核查数据质量的控制,其中生态系统类型的数据质量、生态参数数据质量也是综合遥感影像和野外观测对其质量的控制。《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是《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必须满足的要求,因此可以进行合并。


(2)将《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和《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等四项技术规范归并为《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建议理由:虽然是不同的生态系统,但是对其进行野外观测,具有高度相似的技术流程,均是设置样方、明确观测内容、构建野外观测指标体系这几大部分组成,各个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之间在框架上完全一样,只是在具体观测指标上有所不同。鉴于此,建议将其归并为《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而森林、草地等具体的生态系统则作为其中的各个子部分。


(3)将《生态系统格局评估》、《生态系统质量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生态问题评估》归并为《生态系统状况评估》。


建议理由:第一,生态系统(空间)格局、质量、服务功能和生态问题是有机的统一体。通过对空间格局、质量和服务功能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直接反映现时的生态问题,无需再硬性分拆成几个生态问题对其进行评估。第二,目前在《生态问题评估》中仅考虑了植被覆盖度这一个方面,而涉及水体的(如湿地)则仅仅考虑了富营养化,上述内容完全可以归并到《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此外,生态问题并不仅限于该技术规范中规定的那几个,还有诸如栖息地的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丧失都是重要的亟需解决的生态问题,而这些内容可以由空间格局和服务功能评估的结果加以判定。因此,《生态问题评估》技术规范略显多余。第三,该系列规范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各生态功能的量值评估内容,已经包含在了于6月5日生态环境部在线向社会公开发布的《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中,二者内容重合度很高。只是对“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评估方法不同,采用的是生境不可替代性指数。但该方法与NPP校正法和物种分布模型都是目前比较常用的评估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方法。鉴于与之前的标准相似性极大,建议可直接参照《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并将生境不可替代性指数法作为“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评估方法的备选之一列入,可不再单独发布新标准。第四,空间格局、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共同体现了生态系统状况,并相互关联,是生态系统状况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建议将上述四项归并为一个技术规范。


3、建议增加“冻原生态系统”的观测和评估,并作为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的一部分。


建议理由:冻原又叫做苔原,主要指北极圈内以及温带、寒温带的高山树木线以上的一种以苔藓、地衣、多年生草本和耐寒小灌木构成的植被带,是陆域生态系统的一种。在我国主要是高山冻原,分布于东北温带的长白山和西北的阿尔泰山的高山带(详见张新时 2007)。虽然高山冻原的植被类型会与草原和灌丛相重合,但是其面积的变化与冰川的面积变化一样,对气候变化具有指示作用。在气候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今天,加强对冻原生态系统的观测和评估,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全国生态状况的变化。


此项建议,在之前的《生态保护红线》系列征求意见稿的修改建议中有提出(生态保护效果如何?建议增加公众参与度指标和信息公开度指标|生态红线保护成效五建议),但是作为同类型的此系列标准的制修中,仍没有包含。


4、建议在《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和《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等四项技术规范的“野外观测指标”中增加观测内容“野生动物”,即在观测指标中或是在生物指标中至少增加“动物物种名”、“种群大小”,“动物出现的空间位点”这三个基本信息指标。


建议理由:对于森林、草地、湿地和荒漠(以及冻原)生态系统来说,除了地上植被,野生动物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进行后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质量评估、生态问题评估和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时,是不可或缺的生态参数。故而,建议增加野生动物的观测内容。


文/慧子 审/橡树 责编/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