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收支信息
  • 收入总额:27103400.95元
  • 支出总额:23122739.73元
  • 爱心人次:2240次
从故宫武英殿的防鸟网,看北京雨燕栖息地的丧失:古建筑保护应考虑野生动物友好
2019/11/5 17:38:00 本站中国绿发会

绿会小编前段时间去故宫,抬头发现在武英殿大殿顶上铺着防鸟网。密密麻麻,严严实实,鸟儿是不能在那里筑巢的。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微信图片_20191105214150.jpg

(上图:故宫博物院武英门的防鸟网。通常这种铺设是为了防治鸟儿在屋檐下筑巢。摄影/CBCGDF.org)


(拓展阅读: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应该为生物多样性留下空间


古城历史文化中,生物多样性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这种角色在本规划文件中尚未得到体现。例如,有一种以“北京”命名的迁徙鸟儿,叫“北京雨燕”。北京历史上叫“燕京”,也是拜它们所赐。它们每年飞到非洲南部越冬,迁徙距离在同等体型鸟类中最长,这样一只小燕子的一生的旅程,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作为为数不多以“北京”命名的动物之一,这种燕子对于北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微信图片_20191105214157.png

(故宫博物院的防鸟网。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全社会去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的内在关联。文物保护部门也要思考如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进来。因此,笔者建议故宫博物院应认真审视、研究防鸟网的必要性。摄影/Linda)


过去北京很多雨燕,在大量流传下来的诗词中都有它们的影子。因为北京雨燕常以古城楼为巢址,因此又被称为“楼燕”。但是现在随着生存栖息地的减少,如老房子被拆除,古建筑和亭台楼阁的减少,它们的数量也越来越少。近年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城楼少了,它们在北京已经越来越“无枝可依”——无处可栖,家园越来越无可觅处。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微信图片_20191105214200.png

(北京雨燕。原创摄影/海翔影像)

 

(拓展阅读:周晋峰接受北京台采访:雨燕保护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4年5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组织志愿者对此进行了跟踪研究,2014年7月份在北京地区观测到的雨燕仅有2700余只。相关报道可参见2015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

 

C:\Users\Administrator\Desktop\新建文件夹\微信图片_20191105214204.png

上图:北京雨燕并非只是飞得快、飞得远,它还是著名的食虫鸟。一只雨燕一天可以捕获7000多只害虫,在整个育雏期内,一只雨燕可以捕获不少于25万只昆虫,说雨燕是北京林木的“守护神”一点也不为过。中国绿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组织了志愿者于2014年首次为北京雨燕装上“光敏定位仪“,探寻其在我国北方和非洲之间的迁徙路线。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公众的努力。图片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志愿者,只有一两名是专家。图片来源:Terry Townshend


(拓展阅读:绿会环境课堂:怎样扭转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危机?神奇的北京鸟类或可助一臂之力


武英殿的防雀网,真的是有必要的吗?我们的古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保护,能否把具有文化意义的生物多样性、本土物种也纳入规划中?


文/Linda 核/花花 编/Angel

 

【推 荐 阅 读】

周晋峰接受北京台采访:雨燕保护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晋峰点评北大雨燕科研项目:“你们”唤醒了“我们”,你们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

周晋峰点赞北大学子:从“觉醒者”到“参与者”到“呐喊者”| 北京雨燕生态研究与文化保护论坛

周晋峰出席北京雨燕生态研究与文化保护论坛| 关注雨燕与城市生态规划